芒種的微風吹過,青島的萬頃麥田鋪滿金黃,豐收盛景如詩如畫。6月8日,位于平度市蓼蘭鎮的青農種子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里麥香撲面、熱鬧異常,青島市農技中心正在這里舉行全市綠色增糧小麥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培訓會。成熟的麥穗顆粒飽滿、隨風搖曳,200多人的觀摩隊伍在田間地頭行進穿梭,觀摩新品種,學習新技術,共同探尋綠色增糧背后的科技密碼。
青島市農技中心在平度市蓼蘭鎮舉行全市綠色增糧小麥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培訓會
(資料圖)
良種是豐產豐收的關鍵
莊稼種得好,良種是關鍵。“青農6號、青農7號、青農1931等10個品種是在青島市農技中心等單位的指導下,我們自主選育并通過審定的新品種,其中青農6號、青農1931還通過了國審。經過多年的示范推廣,這些品種綜合表現良好,受到種植戶的普遍信賴,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在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區,基地經理侯元江高興地向大家介紹。
品種好不好,田間看表現。一方方小麥新品種試驗示范田規劃的整齊有序,30個小麥新品種表現各異,專家逐一向大家介紹各品種的特征特性及田間表現。與會人員仔細觀察小麥的株型、株高、麥穗飽滿程度,對小麥長勢、抗病能力、產量等情況進行探討交流。據悉,今年市農技中心在全市范圍內共設置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示范點6個,展示試驗小麥新品種88個,均為近年來山東省審定通過的新品種,涵蓋了高產、優質專用、旱地節水等類型品種。同時在全市開展了“萬斤良種送百戶”活動,選取100家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種糧大戶,每戶分發100斤小麥新品種進行試種,通過大戶帶動小戶選用優良品種,助力糧食產能提升。
現場同時安排了花生新品種新技術觀摩活動,展示花生新品種62個,大面積示范的花生品種7個,其中高油酸花生品種占據示范展示品種的半壁江山。通過示范展示將有力促進花生種植產量、效益雙提升。
觀摩現場
良田是豐產豐收的根基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加強“良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是提高糧食單產的基礎。
“加強良田建設,重點掌握好‘改、培、保、控’四字要領,因地制宜,不斷提升耕地質量。” 在一片長勢較好的麥田,青島市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李民正向大家講授耕地質量提升四個方面技術要領。
“這個是農牧有機廢棄物生物多效堆肥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堆肥原料取材于周邊的菌渣、牛糞以及基地自產的花生殼、小麥秸稈,腐熟菌劑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產品,整個條垛發酵周期約15-21天。通過就地堆肥、化廢為寶,既解決了農村秸稈亂堆亂放、畜禽糞便污染等問題,又提升了基地的耕地質量和作物產量。”在堆肥技術觀摩現場,青島和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倪海平博士介紹說。
“我們在這片小麥田安排了黃金氮、海藻多糖、糖肽磷鉀等海藻功能肥的試驗示范,可有效促進小麥早期根系生長,提高穗分化質量,還能促進籽粒形成、加速灌漿,增強小麥抗逆能力。” 來自青島海大生物集團公司的秦慧芳就新型肥料試驗示范實施效果同與會者熱情交流。
圍繞培育良田,現場重點示范展示了測土配方施肥、生物多效堆肥、秸稈添加菌劑精細還田、海藻功能肥、功能性微生物菌肥等在小麥上的應用情況,技術人員分別進行了詳細介紹。
近年來,青島市先后實施了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農機深松整地和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等國家級項目,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農業有機廢棄物肥料化利用等技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青島市80個耕地長期定位監測點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69%,比2010年的1.26%提高了30.95%,為農作物增產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觀摩現場
良法是單產提升的支撐
“我們將“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植入農業服務,在小麥生產中采用了土壤健康、植物營養、綠色防控‘三板斧’全程解決方案,有效提升了小麥產量和品質。”針對小麥增產增收技術,青島德地得農化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李爽自有一套“獨門秘籍”。
“針對我市農業水資源缺乏、水肥利用率低、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我們會同農技推廣部門協同攻關,對科學選種、激光平地、精量播種、生物堆肥、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微生物菌肥根際調控、滴灌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及智能農機作業等單項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形成了以小麥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全程機械化為核心的‘超噸半糧’綠色增產技術模式。”說起“超噸半糧”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青島農業大學姜雯教授侃侃而談。
聚焦小麥玉米單產提升,青島市農技中心強化產學研推用協同融合,聚力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集成推廣的小麥-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已從“試驗田”進入“規模糧田”,小麥高產攻關田于2018-2022年在不同地塊、不同品種上實現800公斤以上超高產水平,被列為山東省農業主推技術,推廣經驗入選全國種植業典型案例。
觀摩現場
創新是產能提升的動力
“去年安排了12個品種、7個播期的小麥晚播試驗。經測產,10月下旬播種的畝產大多在1100-1200斤左右,11月上旬播種的畝產大多在1000-1100斤左右,11月中旬播種的畝產大多在900-1000斤左右,11月下旬播種的“一根針”“土里捂”畝產大多在800-900斤左右。去年晚播試驗的12個品種中,青農6號各個播期都表現晚播豐產。因此,只要品種選擇得當、管理跟得上,晚播小麥也能獲得豐產豐收。下面我再介紹一下今年晚播試驗的有關情況。”在小麥晚播試驗區,青島市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孫旭亮如數家珍。
針對小麥生產上存在受不利天氣等因素影響不能適期播種的情況,青島市農技中心連續2年安排了小麥晚播試驗,根據不同品種、不同播期小麥品種的長勢表現,指導全市小麥因苗管理,同時為晚播小麥在品種選擇、播量確定等方面提供科學依據,技術支撐全市小麥均衡增產。
觀摩現場
防災是豐收到手的保障
“防治小麥莖基腐病,需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通過采取選育抗病品種、合理輪作、適期晚播、適當深翻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壓低田間菌源量,控制早期發病,提高防治效果。采用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結合返青期噴藥的“一拌一噴”技術,是目前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關鍵。”在小麥莖基腐病防控試驗示范田,青島市農技中心植保部負責人王連剛向大家認真傳授這幾年摸索出的成功經驗。
“這個項目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種植大戶構建涵蓋氣象預警、標準化種植、水肥一體化、病蟲災害預警、土壤及環境監測等于一體的農作物生長數據模型,并推動智能農機裝備、農機作業服務等與種植深度融合,科學指導種植,提升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在智慧農業展示觀摩區,來自深圳數聯天下智能科技公司王千夫的介紹吸引了與會者的高度關注。
針對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和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的潛在風險,青島市在推廣防災減災技術,實施小麥穗期“一噴三防”、統防統治等項目以及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的基礎上,創新導入現代信息技術,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實施智慧數字糧田標準化技術示范項目,建設墑情、蟲情、氣候、苗情“四情”監測點和遠程監控系統,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觀摩會當日,同期舉行了全市小麥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開放周活動啟動儀式。自6月8日至6月14日,位于平度、膠州、萊西、即墨、西海新區的6個青島市小麥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均對社會開放,相關區市農技推廣部門將組織轄區內種子企業、種子經銷商、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民群眾開展參觀考察,加快推進良種良法入戶。
現場觀摩后分別舉行了全市綠色增糧工作推進會議和綠色增糧技術培訓會議,對加快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綠色增糧示范區進行工作部署,對玉米提單產關鍵技術進行培訓。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于倢 ?通訊員 丁厚冉 ?常嘉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