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劉一昂 (吉林大學)
這些天,不少高校都迎來開學季。對“大一新生”來說,終于走進他們心心念念的大學,開啟全新的學習和生活模式,這無疑讓人期待。然而,對于剛剛步入校園的新同學,面對陌生的環境,心理上難免出現各種不適應。據媒體報道,不少大一新生都表示,自己有“開學容貌焦慮”,擔心自己比別人“老氣”。對此,網絡上也出現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大一新生想以美麗的形象出現在校園是正常之舉”,還有一種表示“年輕人追求外表是一種膚淺的體現,不應該提倡。”
大一新生為何會陷入“開學容貌”焦慮?其背后存在復雜、矛盾的現實原因。一方面,從小學到高中,大部分老師和家長都要求孩子“以學習為主”,向他們灌輸“進入大學后,就沒人管你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觀念。在很多初中和高中,學校都會對學生的穿著打扮進行統一要求,對學生在校必須穿校服、男女生頭發的長度作出明確規定,甚至在一些學校,如果學生存在化妝、穿奇裝異服等行為,還會被老師談話、記處分。在各種壓力的作用下,學生的愛美之心暫時“休眠”。進入大學,沒有了嚴格的管束,追求美的本能自然被“喚醒”。
另一方面,在社交平臺的作用下,個人的“容貌焦慮”會被無限放大,甚至蔓延到整個群體中。可以看到,點開各種短視頻平臺,有關“大一新生入學妝怎么化”“大一新生如何變美”的視頻應接不暇,在這些短視頻的推波助瀾下,“容貌焦慮”開始在這一群體中發散。而在一些學校,學生也會自發組織“新生爆照”活動,面容姣好者往往會收獲大量點贊和評論,這也在無形中加重了部分新生的“容貌焦慮”。
其實,作為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希望在新老師和新同學面前,展現出自己美麗、自信、大方的一面,給他們留下好印象,這是十分正常的心理,不該受到他人過分的指責。要看到,大一新生追求“變美”的背后,不光反映了他們渴望“改變自己”的積極心態,更是個人自主意識的覺醒。他們大多剛剛成年,第一次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渴望擺脫過去“老師和家長包辦一切”的模式。因此,大家不妨以包容、多元的視角對待這一現象,讓他們學會自我嘗試、自我成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對大一新生追求“變美”之道,應該避免他們走向“誤區”。近些年,因為追求“白瘦美”而導致自身健康受到損害,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案例并不鮮見。因 “容貌焦慮”而追求“極端美”,不僅會造成審美觀的扭曲,還可能影響個人身心健康。與此同時,對初次離家的新生,由于社會經驗欠缺,很可能輕信醫美機構的宣傳,最終掉入“醫美貸”“套路貸“的陷阱,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嚴重影響,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因此,對大學新生來說,一定要理性客觀對待“變美”之道,不能讓容貌成為個人攀比的工具,也不能在健康和安全的范疇外,輕信各種整容攻略,進行有生命風險的“變美”手術。換個角度看,青春是絢麗多彩的,我們不能讓千篇一律的美占據我們的生活。追求“容貌美”并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遠方還有更美的風景值得探索,可以通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不斷擴展交往范圍,從中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培育個人的內在美,以更多元化的視角認識自己,這才是成長道路上最好的“醫美”。
另外,高校也可以設置一些相關的課程,引導大學新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對需要心理輔導的新生提供幫助,避免他們被販賣容貌焦慮的情緒所裹挾,真正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