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遠縣長沙鄉筼筜村,有一座歷經五百多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的客家宗祠——越國世家,宗祠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書法楹聯等透出濃濃古韻遺風。
(資料圖)
越國世家宗祠規模龐大、氣勢恢宏。
宗祠大門門額正中雕刻著“越國世家”四個大字。
明成化丁亥年(公元1467年),唐朝“江南第一宰相”、著名書法家鐘紹京的嗣孫鐘日騰,率族始建越國世家宗祠,歷數年而成。明萬歷和清康熙、乾隆、宣統及民國時期,先后經歷過6次修葺和擴建。令人贊嘆的是,鐘氏族人為銘記先賢、垂裕后昆,將大量客家記憶、家族信息賦存于祠堂內的木雕、石雕、磚雕及壁畫內,向后人講述著遷徙的歷史,傳遞著文化的力量。
宋代,鐘紹京的后代為躲避戰亂,從中原遷至興國。后來,其中一脈從興國縣竹壩村遷至靠山面水的安遠縣員當村。為讓后人不忘興國故地,鐘氏先人在“員當”二字上面各加了個“竹”字頭,改名“筼筜”。鐘氏先人定居筼筜后,充分利用濂江穿村而過的水上交通優勢,結木成排,將木頭販賣至江浙一帶,又將江浙的絲綢布帛運入江西、廣東等地銷售,由此富甲一方。富裕起來后,鐘氏族人便開始大辦私塾,振興教育。崇文重教帶來人才輩出,歷史上,筼筜鐘氏一族曾經考出過18名進士和13名舉人。為紀念先祖、感恩宗功,鐘氏后裔修建了這座祠堂,因先祖鐘紹京在唐代官封越國公,故宗祠題名“越國世家”。
古樸莊重的宗祠門樓。
孩子們在越國世家宗祠旁快樂玩耍。
宗祠門前左側的紅石節孝牌坊。
越國世家宗祠為磚木結構,整體采用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式木梁架,雄偉壯觀、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具有鮮明的明代建筑特點與風格。走近古祠便可看到門額上鑲嵌著紫紅條石,門楣兩端雕飾著一對龍頭,中間雕有雙獅戲珠。門樓大梁上雕有龍、鳳、麒麟、花、鳥等圖案,斗拱由木雕交錯疊架而成。屋頂脊背兩端飾有鴟尾,屋檐四角呈船型,門樓氣勢巍峨。祠堂的大門由黑瓦鋪頂,瓦下面是木質船型斗拱,廳門由檐木工藝制成,形成塔狀結構,人物、花鳥圖案栩栩如生。斗拱匾上寫有“卿尹第”三個字,寄托著家族興旺發達、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祠堂內部由3個大廳組成,大廳的梁柱挑頭等處均雕龍畫鳳,異常華美,每個大廳均由6根石柱支撐屋面,石柱上均雕刻著楹聯。大廳之間設有兩方天井,昂首可見藍天。大廳墻體上有石質窗欞嵌入其間,浮雕圖案格外精美,從中可見客家工匠技藝之精湛。廳堂正中還懸掛著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刻立的“椿萱衍慶”匾和清代詩人鐘元鉉手書的“貞壽福輝”匾。祠堂外,立有節孝牌坊、功名柱等。
孩子們在宗祠里聆聽長輩講解書法作品,了解先祖越國公鐘紹京的書法成就。
祠堂構件中有眾多精美的木雕,雕刻的人物、動物等圖案栩栩如生。
越國世家宗祠興建550多年來,雖歷經風雨卻保存完好,如今仍是族人聚會、祭祖、慶典、學習、娛樂的場所。這座滄桑雄峙的客家古建筑里,還浸潤著“紅色記憶”:1934年10月,紅軍開始戰略轉移,為突破國民黨軍隊的第一道封鎖線,彭德懷率部來到筼筜,入住越國世家宗祠,養精蓄銳準備攻打駐扎在仰湖村的敵軍。經過半個月的休整后,彭德懷率部一舉攻下仰湖,突破重圍北上而去。彭德懷在筼筜傾情傾力助百姓、嫉惡如仇打土豪的故事,至今仍為當地人所傳頌。
濂江穿境而過,越國世家宗祠就坐落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筼筜村。
2019年6月,擁有越國世家等眾多客家古祠的筼筜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陳茂東?李青峰?記者鄒忠輝?肖榮禎?見習記者伍煜?文/圖)
編輯:謝忠英
值班主任:肖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