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久宇
編|楊肖若
出品|商業秀
【資料圖】
一場造車一場夢。
這個8月,是大廠造車的“夢醒時分”。百度和滴滴都做了同一個決定——放棄造車主導權,打起了“輔助”。
8月14日,吉利控股集團發布了旗下全新汽車機器人品牌“極越”,而百度也的戰略合作方式退居為吉利的技術供應商,造車主導權由吉利掌控。
兩周后的8月28日,滴滴也宣布與小鵬汽車合作,將智能汽車開發業務資產賣給小鵬,自身則打起了“輔助”的角色,提供技術支持。而這也意味著,滴滴內部代號為“達芬奇”的造車業務也接近尾聲。
造車夢進展不順的大廠,不止百度和滴滴。阿里與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車,華為與長安、寧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汽車,月銷量均在千輛左右徘徊。對比而言,頭部新能源車企已經實現月銷破萬,甚至開始朝著更高的銷量目標沖刺。
如今,似乎還在堅持推進造車夢的大廠只有小米。據《路透社》報道,小米已經獲得了造車資質,但在剛過去不久的雷軍年度演講上,他并未透露小米造車的最新進展。
此前,「商業秀」在此前《小米的下一場戰爭》一文中提及,小米造車更像是雷軍和小米所面臨的下一場戰爭,對手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小米沒能趕上造車的最佳時機,繼續追夢能否讓手機時代的輝煌重現,前路未卜。
大廠從最初的AII in造車到如今接連“下車”,這既與造車資質越來越難拿有關,也與行業進入深水區有關。當下于大廠而言,是“下車”還是繼續“追夢”,無異于那道古老的命題——“To be or not to be”的抉擇。
資質難搞,是大廠造車所面臨的一道客觀題。如今的百度和滴滴,均沒能順利取得造車資質,而即便是取得造車資質,也仍需持續投入巨資來支撐造車業務,這亦是難以承受的。
同時,國內新能源車賽道正經歷著洗牌,接下來比拼的一定是各家的綜合實力,這包括營銷、市場、品牌等軟實力,也包括智能駕駛、車載芯片、動力電池等硬實力。
凡此種種,深思熟慮后,不如“下車”。此時的百度和滴滴,不約而同放棄了造車主導權后,轉而選擇“1+1”抱團合作,又將帶來怎樣的商業想象空間。
01昔日大廠All in造車
2015年前后,亞馬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全球大廠就開始研究自動駕駛技術,他們深知,新能源汽車正是承載自動駕駛技術的完美載體。
彼時,大廠造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變得觸手可及。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新能源時代,大廠在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為標志的汽車新四化方面,有一定的行業積累和優勢。
最初,互聯網大廠們并沒有選擇親自下場造車,而多以輕量化的方式,通過與車企合作落地自動駕駛技術。
2020年11月,在上海中心觀光廳最高層,阿里和上汽、浦東新區舉行了簽約儀式,共同出資成立了智己汽車。
百度當時的想法和阿里類似,直接與車企合作,落地自動駕駛技術。但由于百度提出的條件過于嚴苛,導致何小鵬與李想都拒絕了百度的投資。
據《潛望》報道,李想曾與時任百度總裁兼COO的陸奇和負責投資業務馬東敏談崩的主要原因是,馬東敏下屬團隊擬出的競業條款太過苛刻,比如“地圖、自動駕駛等必須用百度的。”
盡管后來威馬汽車全盤接受了百度開出的條件,但后來威馬因在技術、產品上頻頻出錯,致使自身從造車新勢力中掉隊。如今不僅在生產、銷售等多環節出現困境,就連創始人沈暉都被限制高消費。
百度落地自動駕駛技術,顯然不能依靠處于自救的威馬汽車,最終百度選擇了推進發展集度汽車,開始親自下場、正式造車。
“集度,承載了百度的造車夢……我很想加入你們,大家一起干。”2021年7月,集度汽車成立第128天,李彥宏來到位于上海嘉定的集度汽車總部,興致高昂地為團隊加油打氣。
彼時Robin愿意相信,在新能源車市場,百度會是那個出類撥萃的存在。在這年年底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還公布了集度的計劃——2022年上半年公布首款概念車,2023年實現量產交付。
三年實現首輛車量產上市,百度幾乎是用互聯網的速度在造車。
而華為則通過智選模式深度參與到了造車行業。滴滴下場造車,也和自動駕駛有關,具體來說,主要是滴滴看上了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想象空間。
Robotaxi車隊也是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終局產品,馬斯克曾不止一次公布Robotaxi進度。但和百度高調造車不同,滴滴一直在低調推進。
2021年4月,據《晚點 LatePost》報道,滴滴開始啟動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他曾是滴滴與比亞迪聯名發布的定制網約車D1的首席產品官。
此后就鮮有公開報道。直到2022年3月,據《賽博汽車》報道,滴滴造車業務代號“達芬奇”,目前團隊規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順義。
滴滴的兩個造車業務,一是面向網約車市場的車型代號為D1,一是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車型代號為C1。其中,楊峻主要負責D1,C1項目則由滴滴元老級員工羅文主持,直接向滴滴出行CEO程維匯報。
僅過去一年,滴滴就為造車業務招攬了1700人,足見內部對其重視程度。
此外,滴滴還打算收購一家造車資質和工廠,收購標的鎖定在工廠位于江西贛州的國機智駿,但最終未有收購消息傳出。江西正是程維的老家。據《虎嗅》此前報道,江西政府曾為滴滴疏通造車資質事宜。
無論是從招人、確定市場車型,還是解決造車資質等動作來看,滴滴無疑是打算全身心開展造車業務。但這與2018年程維對造車的態度截然相反。
彼時,滴滴和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發起成立的“洪流聯盟”。在會上,程維斬釘截鐵地表態,“滴滴堅決不造車,不謀求成為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
事實上,滴滴牽頭成立洪流聯盟是為了落地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聯盟中的汽車制造、零配件制造、數字地圖以及車聯網等企業,意在補足滴滴落地自動駕駛的短板。
一開始,滴滴也想通過與車企合作的模式落地自動駕駛。比如2018年與理想和共同成立桔電出行,計劃共同推出一款純電MPV;2020年與比亞迪合作,雙方開始共同設計推出定制網約車D1。
但最終,只有與比亞迪合作的D1實現了量產,但銷量并不好。并且,比亞迪也擔心滴滴潛在的對手,還是僅委托代工和生產的合作方,以及滴滴也可以找其他車企代工生產,比亞迪對長期合作沒有信心。
至此,滴滴和比亞迪再也沒有推出第二款車。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商業秀」,滴滴其實是不想親自下場造車的,畢竟造車比做打車平臺難多了。但過往這些經歷,或許是滴滴對車企失去了信心,進而才加大了親自下場的決心。
造車不亞于一場豪賭,至少在小米雷軍那里是。
2021年3月30日,在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用塑料普通話緩緩道出:“小米正式宣布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彼時,雷軍把造車描述成“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甚至“愿意壓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說這話時,眼含淚水、幾近哽咽。
夢想和資本、商業一旦綁定,最初的追夢故事就有了戲劇般的轉折。大廠造車,也紛紛走到了繼續“追夢”還是“下車”的十字路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