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財經(jīng)評論 >

價格漲了,銷量跌了,到底是誰在Temu上掙到大錢了啊?

“哪款賣得好,哪款就漲價”。去年,海外社交媒體上就有不少用戶吐槽Shein逐年漲價的事,當時剛剛上線不久的Temu則靠著極致低價和允許只退款的極致售后迅速席卷美國。

當時還在為Temu低價商品而狂歡的美國消費者應該沒想到,短短幾個月過去,Temu也要漲價了。

以低價為“核武器”的Temu漲價了

一開始,是一位加拿大賣家在社交平臺發(fā)帖:“Temu普遍漲價了,0.79美元買的東西現(xiàn)在漲到1.79美元了,2.39美元買的現(xiàn)在要5.69美元了……”帖子發(fā)出后,迅速引起其他消費者的共鳴:


(資料圖片)

“早上在購物車里放了一樣東西還是$1.49,出門一趟,兩個小時后變成$2.79了”

“上次買兩件組合裝才4.89刀,現(xiàn)在一件就要4.89刀了”

“30%-40%的折扣也沒了”

……

按理來說,消費者花的錢多了,賣家就能多掙一點,可惜的是,此次Temu平臺上漲的價格并沒有進入賣家的口袋,甚至賣家自己也是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產(chǎn)品在前臺漲價了:“原來售價在6.89美元,前幾天突然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賣到17.98美元了。”

在Temu的全托管模式下,賣家沒有定價權,前臺售價也和賣家的利潤掛不上鉤,賣家成為了實質(zhì)上的供貨商,利潤只跟Temu后臺的供貨價有關,最后賣家獲得的利潤=Temu后臺供貨價-成本價。

而在價格漲了之后,利潤不但沒有進入賣家的錢包,單量還降了。

“有些品本來就不好賣了,一漲價直接沒銷量”

“上了大貨過去以為銷量會增,沒想到前臺給我漲價了,單日從將近200單跌到90單,成倍跌!”

“爆款漲價后爆不動了”

……

現(xiàn)在的Temu儼然就是拼多多的海外翻版——先靠低價和社群裂變攻占用戶心智,沉淀大量用戶之后再開始提價,一開始上還有一些真便宜的小器具,而現(xiàn)在國內(nèi)拼多多上的產(chǎn)品價格已經(jīng)和淘寶相差無幾,Temu提價后的商品售價也直逼亞馬遜。

對于平臺來說,這一降一升,Temu很快就能在巨頭林立的海外市場撕出一道縫隙,從而快速站穩(wěn)腳跟。可對于賣家而言,之前或許還能在Temu薄利多銷,可漲價之后沒了“多銷”,只剩“薄利”了。

“前端漲價幾美金,后端又壓價,單量掉的飛起,日單量不足上月三分之一,慈善都不讓做了?”

Temu擴張并不全靠燒錢

說到Temu一定繞不開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擴張奇跡”,一個是“燒錢”。早在Temu登陸北美的時候,坊間就有消息流傳,稱其在美國上線的第一個月就燒了10億人民幣,然后準備在一年內(nèi)燒完70億人民幣。

不過要是說Temu的擴張奇跡全靠燒錢,那就想錯了。

Temu的擴張奇跡,是經(jīng)歷過國內(nèi)低價電商、社區(qū)團購大戰(zhàn)后積累下的運營實力。Temu的極致低價策略其實仰仗的是中國制造優(yōu)秀的綜合能力,相當于拿國內(nèi)成熟的供應鏈在跟全球供應鏈競爭,另一方面也有賴于Temu全托管模式下對工廠供應鏈的深度把控,以獲得更低的運營成本和更高的運營效率。這并不是靠燒錢就能一朝一夕做出來的龐大體系,更多還是拼多多在國內(nèi)多年的積淀和打拼。

除了供應鏈層面的長期積淀,Temu的物流配送體系也非常有講究。

在全球市場的拓展中,極兔是拼多多的老搭檔,快遞網(wǎng)絡覆蓋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新加坡、中國、沙特阿拉伯、阿聯(lián)酋、墨西哥、巴西、埃及共13個國家。極兔物流主打一個性價比和配送時效,在中東、拉美、東南亞等地區(qū)和Temu的物流需求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除了極兔,Temu的另一個物流合作伙伴是順豐,順豐快遞服務網(wǎng)絡覆蓋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收購嘉里物流之后,順豐在亞太和歐洲的羽翼進一步豐滿,現(xiàn)在順豐的國際小包服務網(wǎng)絡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成為了Temu行走海外的“第二條腿”。

供應鏈和物流之外,Temu的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也是可以被寫進教科書里的打法,Temu在海外的優(yōu)惠券代碼活動儼然就是“砍一刀”的翻版:上線“Give 40%,Get 60%”的活動,用戶通過WhatsApp、Messenger、Facebook向朋友分享Temu商品折扣碼即可獲得六折的購物券。

事實證明全世界人民都無法拒絕“薅資本主義羊毛”的快樂,美國人民直接戰(zhàn)斗力拉滿,以至于在亞馬遜購物多年的習慣都被打破了——現(xiàn)在很多美國人在買東西之前都會先去Temu上看看,再去亞馬遜上找,Temu已然成為了他們的比價平臺。

摸著拼多多的石頭過河,Temu的用戶量在短時間內(nèi)就實現(xiàn)了快速增長,下載量也在不斷提升,在Sensor Tower發(fā)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APP市場數(shù)據(jù)中,Temu的下載量首次躋身全球熱門APP下載榜前十,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擴張至37個市場,囊括了亞洲、歐洲、北美、拉美以及大洋洲等眾多國家和地區(qū)。

Temu的擴張奇跡代表著中國電商模式在海外跑通了,以低價換市場確實可行,但一直燒錢畢竟不是長久之策,這也是為什么如今的Temu要開始抓利潤了。

  • 早在去年年底,Temu就取消了賣家的運費全額補貼,VMI國內(nèi)運費商家承擔一半,直接從結(jié)算金額中扣除;

  • 同時,Temu會頻繁地向賣家發(fā)出調(diào)價通知,如果拒絕調(diào)價,可能導致“流量降權、限制申請備貨等”,如果有商品以高于“建議申報價”的價格上架,一旦有更低價格的商品上來了,就會被強行下架;

  • 不僅如此,如果賣家的商品不符合規(guī)則,Temu就會以5倍金額罰款……

    賣家:一邊罵一邊繼續(xù)干

    賣家生存環(huán)境日益艱難,那為什么不離開Temu另尋出路?又是誰在Temu上真的掙到錢了呢?

    一部分是已經(jīng)有很長從業(yè)經(jīng)驗的跨境賣家,嗅到了Temu帶來的巨大商機,于是瞅準時間入局。在這一部分賣家看來,Temu的利潤確實很低,有的產(chǎn)品一單只賺一塊,但也有能賺8-10塊的產(chǎn)品。

    他們非常善于把握平臺的玩法和邏輯,利用信息差和時間差,他們就成了第一批吃到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的人,有的賣家剛做Temu一個月就能日出100-200單,不過實際上能達到這樣高銷量的賣家是很少的。

    在他們看來,Temu的不合理之處的確存在,但沒什么大不了的,現(xiàn)在漲價也是正常的商業(yè)行為,也沒什么可抱怨的。

    一部分是盯上Temu的貿(mào)易商。因為主打低價,Temu有量大的優(yōu)勢,但一體兩面,低利潤也成為賣家最主要的風險之一。以家紡類目為例,貿(mào)易商在工廠價的基礎上加10%就是底線,量大時,10%的毛利率也可以做生意。

    但有時候平臺暴露出的其他風險導致賣家需要付出很多額外費用,讓產(chǎn)品從盈利到虧損,于是生意就從能做變成了不能做。有商家曾投入大概20萬元,做了2個月Temu,成本回收僅2萬塊。

    除了資金成本,時間成本也是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與亞馬遜相比,Temu的規(guī)則很繁瑣,耗費時間更多,但賺到的錢卻少很多。

    Temu的第三部分賣家來自工廠。一家山東日照的帽子工廠在疫情期間訂單數(shù)量就不停下滑,但在去年11月底入駐Temu之后,隨便拍了十幾張照片上傳,沒想到賣爆了。

    這是一款在國人看來有些奇怪的帽子:頭頂上縫兩個球的成人款帽子,叫揪揪帽,十分受美國人的喜愛,有人專門買了帽子后,把兩個球拆下來縫在鞋子上,11月,僅這一款就賣了10w+銷量。

    帽子廠能夠逆襲,主要原因之一是趕上了Temu平臺早期的流量紅利。“如果一個新款一周收藏過千,那一定是爆款;幾百個收藏,那就是有潛力。”帽子廠以周為時間單位,頻繁測試,有爆款潛力就繼續(xù)做,不行就廢掉這個款。測試半年后,這個方法獲得了高成功率。

    和貿(mào)易商相比,工廠賣家的利潤率會更高一些。這些工廠原本就習慣做傳統(tǒng)外貿(mào),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獨特優(yōu)勢,而通過傳統(tǒng)外貿(mào)途徑,一個帽子就賺5分錢,大頭都被海外品牌商賺走,現(xiàn)在通過跨境平臺,工廠一個帽子能賺6/7塊錢,毛利率在40%左右,即便去掉人工成本,也有30%純利潤。

    當然Temu漲價,也是勸退了一部分賣家的。有賣家認為Temu的漲價意味著“燒錢燒不動了”,也是Temu擺脫“低價低質(zhì)”印象的第一步,但這一切是以損害賣家單量為代價的,不滿情緒聚沙成塔,也就到了賣家離場的時候。

    一批賣家退出,也有另一批賣家進入,畢竟在任何平臺都同時存在發(fā)財和虧本的人。在新進入Temu的賣家眼里,利潤再薄也聊勝于無,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只不過因為入局門檻低,現(xiàn)在涌入Temu的賣家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跨境賣家,而擴充到了更廣泛的群體,比如寶媽、學生和斜杠青年——既然全力運營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那我把它當成一份副業(yè)來做總行了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還在野蠻生長的Temu讓人看不到清晰的未來,但資本和被資本裹挾的人們?nèi)匀粫円贡简v、永不停歇。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