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夕陽西下,荊州市長江沿岸的一個風景秀麗的街區逐漸開始人潮涌動、熙熙攘攘,不少主播來此直播,引得游人駐足觀看。這里正是沙市洋碼頭文創園,曾是一座貨物集散的老碼頭,斗轉星移,“老碼頭”如今已變身長江沿岸的文旅“新名片”。
千年老商埠迎新生
(資料圖)
沙市碼頭有著近3000年的悠久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楚郢都外港。由于因為水陸交通便利,沙市碼頭成為全國主要的貨物集散地,1895年,沙市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四大內河港口之一,多國陸續在此設領館、修碼頭、開商行,本地人也將這里稱為“洋碼頭”。
沙市洋碼頭文創園 主辦方供圖20世紀中期,沙市大力發展輕工業,沿江陸續建起了“活力28”、白云機電等一批當時聞名全國的企業廠房,一度十分繁榮。然而,隨著公路、鐵路的快速發展,洋碼頭功能日漸衰弱,一些企業也關停,江邊廠房被廢棄,一些居民建設的私房及商貿市場的野蠻聚集,導致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長江。
當地居民李女士向中新網記者表示,以前這里的環境很臟亂,都是一些舊廠房和破房子,長江的岸線景觀被廠房遮擋,污水也直接排入江中。
近年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建設指引下,我國開始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其中的重要節點,荊州市沙市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開始醞釀建設。2016年起,荊州市政府啟動了荊江沙市段(柳林洲大市場--沙市汽渡碼頭)生態修復與保護PPP項目,并于2019年正式開始建設與改造,將項目名稱定為“沙市洋碼頭文創園”。
通過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性規劃修繕和生態環境整治,將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集岸線整治保護、生態環境呵護、歷史建筑維護、文化藝術守護的“荊州示范”,使曾經的“工業銹帶”變身為如今的“生活秀帶”,徹底改變了荊州的濱江風貌。
煥活歷史遺產
沙市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保存了現代工業廠房和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15.2萬平方米,包括怡和洋行、安利洋行、吉祥花號、民生公司大樓、打包廠、老候船室、天主教堂、活力28廠房等50余處20世紀的老建筑。
這些老建筑有的改造成了工業遺產博物館,打造“江漢明珠—沙市工業成就展覽館”,有的進行了功能重塑,引進了文創辦公、藝術工作室、文創零售、文化劇場、休閑餐飲、酒店民宿等業態。
在白云機電廠區舊址,這里已經變成了戶外體育運動公園,布置有11人制標準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兒童游樂設施等體育設施,與東側柳林洲生態公園串聯,形成濱江運動休閑區,每天來此鍛煉的居民絡繹不絕。
對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歷史景觀的保護,讓這些見證城市歷史興衰榮辱的“活化石”留下了城市記憶、煥發了新活力。
引爆“夜經濟”
經過2年多時間的改造與建設,目前沙市洋碼頭文創園實現了長江沿線生態修復和濱江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雙發力”,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生態性、宜居性、生命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沙市洋碼頭文創園也已經成為居民和游客首選的夜游“打卡地”,成為荊州“夜經濟”的新地標。
記者看到,夜晚的沙市洋碼頭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相比白天更加生機勃勃,路邊攤、酒吧、娛樂設施、燈光秀、路演、健身場地等夜間項目吸引著眾多游客,更有不少主播在夜晚的文創園進行直播。
沙市洋碼頭文創園下沉廣場燈光秀場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攝據統計,文創園夏季平均人流5千人次,周末日均人流達1.5萬人次,活動期間日均人流達到3萬人次,高峰人流達5萬人次。沙市洋碼頭文創園已成為荊州夜游的標志性地點,伴隨著升騰的“煙火氣”,點亮了荊州的“夜經濟”。
湖北沙市洋碼頭文創園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婷婷向記者表示,項目的建設已成為沿江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和工業遺址利用的新探索,成為荊州在長江沿線上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下一步,將繼續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按照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建設目標,奮力爭創國家級夜間文化的旅游消費集聚區,成為長江沿線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地標。(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