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即人壽保險,是一種以人們的生死為保險目標的保險類型。
不同的城市中,人們購買多少的保險,除了反映城市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外,還反映了人們對于人壽保險的態度。
即,保險是有用的,還是只是用來騙人的?
(資料圖)
下圖展示了全國337座地級及以上行政區的人壽保險收入數據,分為六個等級,級別是500億以上、300億~500億、100億~300億、50億~100億、25億~50億和25億以下。
除廈門外的福建、內蒙古、青海和貴州四省份的地級行政區數據缺失,在圖表中標記為數據缺失。
數據表明,2022年人壽保險收入達到500億的城市,共計9座,全部是GDP達到萬億規模的城市。
其中北京和上海2022年度的人壽保險收入超過了1千億元。
人壽保險收入超過300億元的城市,除前述的9城外,還有蘇州、鄭州、天津等8座城市,除石家莊外,其余城市的GDP均超過了萬億元。
不包括數據缺失的城市,共有280座地市的人壽保險收入低于300億元,其中青島、寧波、合肥、南通、無錫和東莞的GDP突破萬億規模。
壽險收入超過100億元但低于300億元的城市共有38座,其中江門、中山、珠海和淄博等8座城市的GDP,低于五千億。
另外有50座城市的壽險收入在25億元-50億元區間,嘉興、鎮江、襄陽、宜昌和惠州,GDP突破5千億。
其余的193座城市,2022年壽險收入低于50億元,有意思的是,其中僅榆林的GDP達到了5千億的規模。
在壽險收入低于25億的城市中,僅有6座GDP達到了兩千億以上,分別是馬鞍山、涼山州、紅河州、玉溪和延安。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城市雖然GDP不高,但壽險收入較高;而有些城市雖然GDP很高,但壽險收入不高。
這可能與城市的GDP類型有關,比如榆林就屬于能源型城市,其GDP主要來自采礦業。
如果想完全了解各地人們購買壽險的意愿程度,還應該將壽險收入與常住人口數據結合起來進行對比觀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