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質的力量源泉之一,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中國傳統文化以博大精深的內容體系與思想內涵,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還能促成教學任務的達成。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為此,首先必須強化傳統文化的運用意識;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個人和整個師資隊伍的素質;完善對于傳統文化運用的有效評價機制;把握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運用原則。
當前中學生中存著道德觀念淡薄、思想行為失控,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傳統文化的缺失,使學生很容易受到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傳統文化運用于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豐富教學資源,符合新課程基本理念,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探索素質教育都起到較大的作用。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學生的心靈,可以激發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對中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啟迪作用。
那么,具體在政治課堂上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資料圖】
(一)、教師應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節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恰當地運用古詩,并配優美的音樂引入新課,能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同時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能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二)、教師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我國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黃宗羲曾經說過:“聞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下能解,則非師矣?!彪m然傳統文化教育被列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目標,但其內容卻散在于教材具體的章節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注意搜集和積累傳統文化的研究資料,“問渠哪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言傳身教,積極閱讀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典籍和蒙學讀物,對傳統文化進行鉆研和消化,力求融會貫通,這樣才能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自覺的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教師只有以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厚積薄發,旁征博引,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胸有成竹,因而也容易使學生產生信服感和敬重感,親師信道,自覺接受老師的指導與教育 。(三)、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1.運用成語故事,使學生輕松學習
成語來自寓言故事、歷史典故和人們的經典語言,內涵豐富、語言精煉,積淀了祖先的聰明才智。運用成語素材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吸引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又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2.利用名言警句、典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課堂教學富有智慧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內容是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教材內容理論知識有難度,學生學起來感覺比較難,如果采用“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名言警句蘊含智慧,發人深省。人教版教材將恰當的名言、諺語等列出時,特別注意使用了中華傳統的格言和古代思想家的名言。名言警句淺顯易懂,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光芒。教師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利用一些學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典故等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創造性思考,能使課堂教學耳目一新,啟迪學生的思維。
3.巧用詩詞,使教學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和發展
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比較強,如果能用詩詞為載體設計一些練習,既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和璀璨明珠。許多古詩詞里所蘊含的憂國憂民、樂觀豁達、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與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中學生已學過不少的名人佳作,教師應善于挖掘詩詞的思想內涵,使課堂教學充滿激情和活力。
綜上所述,我們教師應該好好的加強對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政治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和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開封市祥符區第三實驗中學 閆亞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