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自媒體時代,乘聯會第一次如2023年6月這般火爆。一個觀點拋出,成為社會熱點。
第十五屆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結束3天之后,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的發言忽然成為汽車市場里爆火的話題,原話是“撐起車市,不要指望年輕人,一定要指望我們中老年人,指望女性消費群體,換購升級和家庭增購”。
(資料圖片)
這一觀點所說的年輕人,指的是Z世代人群,即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3年多時間過去,一場疫情終結,汽車市場對年輕人的觀點發生了宛如滄海桑田一般的巨變。
2020年,以“智領未來”為主題的北京車展中,幾乎所有的車企發布會舞臺上都在說,要更加迎合年輕,迎合Z世代;而2023年的6月,隨著權威人士說出“年輕人撐不起中國車市”,兩者幾乎南轅北轍。
所以,要么是3年多的時間過去之后,年輕人被驗證為“不行”,要么是,預測和判斷至少短時間內出現了問題。
自動駕駛不落地,才是撐不起車市的主因?
崔東樹的觀點對不對,在微觀領域里看是成立的,但宏觀來看,誰都給不到答案。微觀領域指的是,眼前的消費環境確實如此,5月16日的國家統計局發布,“4月份,16-24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20.4%”,而6月16日的統計局發布關鍵信息則為“每周工作一小時及以上就不算失業。”
二者疊加之下,不難看出Z世代年輕人當前的收入情況,其實不容樂觀。就業困難,直接與收入低,二者直接畫上等號。不過,統計就業率低并不能說明Z世代的消費力不足,因為Z世代是一個比Y世代(1980-1994年出生)人數更多的人群。
結合中國的高人口基數,它從來都不是被消費市場所忽視的板塊。從2020-2022年有數份報告給到了關于Z世代人口的統計。大體為,截止2021年,全球Z世代人口24.7億,超越1980-1994年出生的Y世代,中國Z世代人口規模約為3.28億人,約占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之中互聯網普及率超過95%。
崔東樹所說的觀點,更多只能代表短時間的現狀。年輕人收入相對偏低,年輕人多數沒有買房、結婚,而買房結婚等重資本事件對其的資金占用遠高于汽車消費,也正因如此,他們確實對汽車消費的欲望不大。
當然,這并不代表年輕人不買車,或者對買車沒有熱情。因為,在很多高銷量的車型幾乎只有年輕人買,和中老年人并沒有什么關系。比亞迪海鷗,上市之后在5月就輕松破萬,而且復制了當年秦PLUS冠軍版上市時的盛況,一車難求,需要按訂單順序等車,甚至展車也被買走。據一線汽車銷售反饋,海鷗根本不愁賣,每天輕松能賣出一臺以上,單店一個月賣出40-50臺很容易,而海鷗的用戶群體,在很多地區90%以上都是20-30歲的年輕女性。而月銷3萬的比亞迪海豚,也同樣是年輕人的菜,只不過占比沒有海鷗那么高。
北京幾家店的銷售顧問話術都是“這車不愁賣,基本上來3個看車的就能賣出一臺,年輕小女孩要格外關注,成交意向極高”。
那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推斷,長相可愛并且價格比海鷗(7.38-8.98萬)更便宜的五菱繽果,似乎是能因為價格便宜更多的吸引到年輕人。但,答案并非如此,盡管起售價只有5.98萬元,主銷版本是6-7萬元的中低配,但五菱繽果在一線終端的反饋中,有40%以上的購買者是31-40歲的人群。
更便宜,很可愛,但主力消費人群并不年輕。
另外,在很多細分汽車市場里,我們都能找到年輕人對汽車有充沛的消費欲望,比如上市時間不久,且定位于小眾GT的哪吒GT,雖然目前單月銷量只有不到1800臺,但幾乎所有用戶都是00后。另外,月銷連續3個月破3萬臺的比亞迪海豚,25-30歲的購車人群占比也接近40%,是絕對的主力。小鵬汽車的用戶群體,年輕消費者的占比也是極高,據隱馬數研此前的大數據分析,小鵬的用戶有近半是95后與00后。
基于上述市場現實能夠得到的結論,可以支撐年輕人有購車激情這個觀點,雖然之中只有海鷗+海豚這2個爆款。崔東樹所說的又是否是,年輕人沒有太強的消費力呢?用豪華車的成績單,就能直接推翻。
2021年廣州車展,寶馬邵賓接受采訪時候,給出了一組官方數據,寶馬3系客戶大多在30-35歲,即便是寶馬7系也只有35-40歲,所有車型車主年齡比歐洲年輕15歲。寶馬4系的成績單也是一大支撐,賣的太好供不應求2022年提車要等2個月,即便起售價格在37萬以上,依然難阻激情。還有一組數據是,BBA車主年齡據部分機構的2022年統計,在34歲左右,以Z世代開頭為主。即便是勞斯萊斯在中國的車主,年齡也從2015年時的47歲,如今下降到了39歲。
將上述2點進行整合,年輕人有買車欲望,年輕人也有消費欲望,不少年輕人的消費能力也很強(寶馬2022年中國銷量超79萬、奔馳超75萬、奧迪超過64萬)。用一句“撐起中國車市(如今)不能靠年輕人”,這種說法從宏觀上看,顯然是和全球規律相違逆的。
顯然,年輕人如今的汽車消費欲望廣泛意義上不大,還有著其他的原因,比如最核心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東西太少”。
特斯拉開放專利改變行業?當年也是那么夸豐田的
站在汽車工業的角度來看,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東西太少,直指“自動駕駛”或者高級別輔助駕駛的落地出現問題。燃油車板塊,如今只剩寶馬還在砸錢推進內燃機研發,本田已經放棄,豐田是打補丁,而大眾、奧迪等已經砍掉下一代內燃機研發,隨便看看市場現狀,很少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點。
新能源板塊,經過10余年的發展,中國確實完成了全球領跑,也推出了不少價格低于同級別油車的車型。但,普通充電補能速度如今仍需要30分鐘左右,換電模式又沒有得到充分普及,以及隔三差五的自燃、熱失控等,讓人憂慮。
智能座艙部分,2015年開始興起,但如今已經基本見頂。最早的語音可以進行導航、播放多媒體,如今已經幾乎是各家新車的標配,現在卷來卷去的部分已經成為了拼設計、拼UI、拼布局、拼滑屏時的流暢度等,蘋果的新一代carplay已經發布,各大車企就開始學習理解與模仿。這在我們之前與吉利、小鵬、寶馬的工程師溝通時,其都給出了相同的觀點“如果不能脫手,那如今的交互創新基本到頭了”。
如果還是按照現有法規和模式來走,汽車發生創新的速度并不會加快,反而會變慢,因為沒有突圍角度。至于自動駕駛的演變,其實也因為艾隆·馬斯克一次次的跳票,讓資本市場、汽車行業慢慢冷靜下來,甚至失去信心。
2015年,AI領域實現重大突破,AI可以識別圖片信息。就在那一年,《財富》雜志采訪馬斯克時,他說特斯拉技術拼圖已經完備,2年實現自動駕駛;2年后的2017年,馬斯克說2年后實現能讓人上車安全睡覺的自動駕駛;2021年,馬斯克說自動駕駛已近在咫尺。
當然,除了馬斯克之外,相信很多人還能記起,2017年時李彥宏因為在北京五環上展示自動駕駛,雙手脫離方向盤違反了道交法,吃了一張罰單。以及,特斯拉被女車主維權的那年,上海車展還發生了一件大事,華為和極狐的自動駕駛展示,刷爆了汽車人的朋友圈。
但,2023年了,我們幾年前所期盼的一切,仍為到來,甚至模糊到無法看清何時到來。而在業界也有一種觀點稱,這與新法規的落地速度息息相關。所以,不久前當余承東在重慶車展忽然開始說“L3法規預計會在6月落地”時,不僅僅是汽車圈內部high了起來,消費市場也high了起來。
不過,就在一周后的深圳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余承東卻忽然舍棄了自己最擅長的“脫稿”發揮,一切都按照提前準備好的發言稿來講,沒有攻擊性的講了自家的問界M9會很強,華為很厲害歡迎合作。而關于自動駕駛法規的事,只字未提。
而就在這同一時間段,馬斯克來到中國,和工信部部長進行了會面,且FSD將在中國破冰落地的消息比比皆是。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市場,突破法律的事情自然是不能亂說,所以特斯拉中國上演了一場急速官宣辟謠。
這幾年的官宣辟謠實在是多,翻車的也是不少,所以消費者的關注度還是在,FSD這個全世界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輔助駕駛技術,當L3新法規落地時,能不能讓中國人初步感受到脫手駕駛的快樂。
答案大概率是No,因為按現狀看,特斯拉FSD也沒辦法快速適應中國路況。原因有2個,FSD的研發初衷是以美國路況為基準的,通過最簡單和成本最低的硬件,實現覆蓋度最高的自動駕駛場景。所以,地廣人稀、交通限速不嚴格的美國,其FSD雖然出現了一些bug,以及4年17人因AP或FSD死亡的案例,但整體在全球它確實是表現最好,應用層面最領先的那一家。
但,美國的交通環境和法律法規,無法覆蓋全球場景。清華、北工大,行業頭部協會等在2021-2023年發表過數次關于中國自動駕駛的觀點,國家建設的V2X再配合單車網聯與智能化,這是中國率先達到L5級完全自動駕駛的不二路徑。
國內少部分購買了進口特斯拉的車主,他們在網上對FSD使用感受的分享也能解開這個謎題。比如,“在國內基本沒法用,上高速一般都是開AP,因為對限速的識別是亂的,一會剎停一會猛沖”。更換硬件會好么?讓軟件的算法會好么?從馬斯克2015年說到2023年的每次“2年后實現”,從事故率角度來看,不難看出。
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大家是需要L3級自動駕駛或者更高級別的水平來刺激和改變的。在每天城市的擁堵路面里,在擁堵的必經之路上,在一場相對遠距離的高速自駕上,自動駕駛都是放松神器,畢竟真的有很多人對開車是沒有興趣的。
大家都在等新法規,則等的是,撞了以后誰來負責,再來判斷自己的汽車生活到底會不會變。現有的多國法規里,自動駕駛技術車輛發生事故后,責任都是車輛/駕駛員承擔,因為存在接管義務,所以與人類駕駛責任基本等同。但,新一輪的技術變革里,有人正在突破這種傳統。比如奔馳的L3在歐洲和美國的最新表現就是,你只管用,撞了算我的。
且,奔馳的新想法,正在引發不少車企的模仿和學習。簡言之,如果新的L3法規真的在落地過程中能突破以往的責任劃分,那后面的事情就有趣了,車企你只要有真本事,那就盡管放出來,消費者的錢包會來投票。
年輕人,背不起車市不行這些口新觀點
當然,再把話題的維度拽回來。為什么要扯到特斯拉身上,還是因為,人家確實便宜。看著一大堆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4D雷達、超聲波雷達、2塊以上的芯片在各種新車上不斷出現,這也直接意味著“高成本”不可能定出“親民價”。
絕大多數人需要的是又貴又好的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技術創新,不斷下放,這是工業時代的發展主線。特斯拉之所以站在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就是因為它能最好的符合創新+下放這條邏輯。
用最低成本的硬件,加上技術突圍的軟件,最終實現自動駕駛的效果,這是一條正道。但,不幸的是,誰都沒法預測,它何時會真正到來。
簡言之,年輕人可背不起撐起車市這口大鍋,市場消費的邏輯不可逆,好東西就會刺激消費,而不是強行的傾個人所有為經濟增長買單。同樣,中年人也背不起,女性用戶一樣背不起。
作者丨黃強
原文標題?:?年輕人撐不起車市,都怪特斯拉搞不定自動駕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