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鞏兆恩 重慶報道
“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座艙滲透率超過75%,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賽道。”9月5日,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執行秘書長彭健鋒在202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生態論壇上表示。
(資料圖)
智能座艙是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現語音識別交互、圖像識別監測、個性化服務推薦、智能駕駛和自動駕駛等功能,從而提高艙內的舒適度,為駕駛員和乘客帶來便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今年以來大模型的陸續上車,為智能座艙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提供了多樣的智能座艙人機交互方案。
目前,從智能座艙產品的功能來看,可分為三類:一是交互智能,在大模型的賦能下,語音助手可實現更加“類人”的交流;二是駕駛智能,依托數據得到實時、精細化的地圖,實現艙駕融合;三是服務智能,基于不同的場景進行驅動,從而提供服務。
在智能座艙加速升級迭代的過程中,如何看待智能座艙對于汽車的必要性?當前智能座艙的核心技術與市場趨勢是什么?高速發展的同時可能會存在哪些潛在風險?對此,多位行業專家也在本次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生態論壇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汽車成為“第三空間”
在本次論壇中,“第三空間”的概念被多位行業專家反復提及。隨著智能座艙的持續升級,座艙空間具備社交、辦公、娛樂等多個屬性,汽車成為人們除居住空間、工作空間之外的“第三空間”成為行業共識。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隨著語音控制、智能AI、氛圍燈、臉部識別、手勢識別等配置的快速提升,形成拉動產業發展的良好助力。未來,汽車并不僅僅是傳統的出行交通工具,還是車主用來享受、休息、感受的第三空間,人車關系將進一步豐富。
以手機為例,崔東樹指出,手機不會輕易借給別人,車也向著帶有更多個人屬性的趨勢發展。“未來共享用車是偽命題,車將變成人更加私密的專屬空間”。
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智能座艙部副部長張魯楠指出,座艙的意義伴隨智能網聯汽車演進不斷提升,從過去的“以車為中心”到現在的“以人為中心”,未來還將定義為智能的移動空間,用戶可以自主編輯,車需要向人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
在智能座艙空間屬性變革之下,車企更關注的是場景的豐富和拓展,基于多種功能的聯合與打造,讓智能化場景成為當前主流。
“面向未來,要探索人和車外部整體生活場景的打通,要讓車和手機、家具、辦公設施、城市能源系統充分融合打通,差異化競爭焦點聚焦在場景上。”張魯楠表示。
事實上,打造“第三空間”的理念已被多家汽車品牌應用到實踐當中。以打造“第二起居室”為設計理念,蔚來的多款車型已問市;極狐汽車在產品中也不斷植入豐富的生活場景,如辦公、觀影、親子、露營、電競等;理想通過賦能智能座艙的交互入口“理想同學”,也讓座艙空間變得更智能。
多場景、智能化的車機交互
基于大模型的應用視角,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汽車事業部副總裁和衛民表示,大模型上車后,座艙內的語音助手將更加智能,具備深度的語義理解能力,生成式的內容服務和生態數據的融合后,可精準識別用戶的交互意圖,實現閉環的用戶體驗,車內人機交互更加自由。
談及未來智能座艙的人機交互,張魯楠指出,座艙可以在高清顯示技術、屏幕、儀表、流媒體與人工智能、生物識別進行充分融合,通過多模態交互形式,讓用戶實現個性化體驗,“這樣的融合趨勢下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將智能座艙的本質功能與用戶需求、場景結合起來。
同時,張魯楠強調,在智能座艙的創新升級過程中,集成協同和跨界是關鍵點,車企要通過跨系統、多系統協同的場景化開發理念,以多維度、立體化的思考,呈現出沉浸式和全場景的數字化座艙。
在合規的前提下,實時監控產品也可進行嘗試,實時獲取車主的生活價值觀、興趣偏好、時間分配等,從而提供專屬化的服務。
“在智能化和電動化變革趨勢下,汽車的使用場景迎來深度、廣度和寬度的拓展,場景拓寬之后,出行工具變為移動的家,變為可乘坐的機器人或伙伴。”
不過,盡管國內車企都開始在智能座艙發力,卷技術、卷場景、卷服務,但智能座艙大多匹配高端品牌,或品牌向上推出的高端車型,中低端產品的智能化難以獲得市場認可。
對此,崔東樹表示,未來智能電動汽車發展將呈現出低成本化的優勢,隨著主流產品的發展與普及,電動汽車智能化將從高端的水平逐步向主流產品過渡。目前,智能座艙在中低端產品應用、低成本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因此智能化不一定是高成本的東西。
“拋棄激光雷達形成純視覺模式是必然發展的趨勢,相對最簡單的設計和最強大腦,可實現最大程度的發展。低成本的發展必然推動電動汽車更快普及。”崔東樹表示。
安全問題仍是隱患所在
不過,車內座艙從機械化時代進入智能化時代,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潛在的風險。
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業互聯網安全事業部總經理李小軍認為,目前,智能座艙存在三點安全風險:終端層面,包括黑盒子、終端升級、車載系統、移動APP等風險;傳輸通道,包括網絡傳輸、車載診斷接口、USB傳輸等;云平臺,智能座艙已不是獨立的系統,云端包括數據惡意竊取、篡改、敏感數據非法訪問等都是潛在風險。
“現在的車借給別人,可以輕易通過智能座艙里的各種設備、探頭,植入木馬、病毒軟件,車里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可以被記錄下來。”與崔東樹相同,李小軍也同意車正在向個人的私密物品轉化。
對于現存的安全風險如何規避,李小軍也向各大車企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與號召:
一是建立可信的環境感知。一方面,盡可能多地感知到設備環境存在哪些異常情況,包括是否有新設備或額外網絡連接、登錄,各項應用在做哪些程序行為等;另一方面,盡可能阻斷應用訪問、網絡訪問、身份認證等,強制把一些內容清除掉,避免車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圍。
二是應用層盡可能考慮多方面的安全防護。從開發層引入安全開發理念,盡可能將安全漏洞降低;在終端業務和云上業務之間建設安全防護系統,杜絕攻擊事件的發生;建設完整性的檢測系統,避免車內系統安裝盜版APP,造成隱患。
三是注重個人數據的保護。智能座艙內可采集到多種數據,需要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技術搭建“圍墻”,避免車主個人隱私被竊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