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雪梅(北京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副教授)
在2023年2月出版的《習近平關于城市工作論述摘編》中,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了城市發展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規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內容豐富、視野廣闊、意涵深刻。
從世界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歷程。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脈絡而言,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的歷史過程進行了深入考察,對當前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挑戰進行精準把脈,從釋放內需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共同富裕、改善生態環境、益于世界經濟等高度擘畫了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藍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刻剖析傳統發展模式下城鎮化的積弊。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度日、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可以說,我國城鎮化發展既面臨巨大機遇,更面對諸多難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內容,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我們要以此為指引,切實遵循以人為核心,尊重和順應城市建設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體形態優化空間布局與總體格局,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
吸收借鑒和創造性轉化,形成城鎮化發展新理念、新思維。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既要吸收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又不能照搬照抄、生硬模仿,既要遵循世界普遍發展規律,又要立足國情,探索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城市發展觀。從我國城鎮化的現實情況和具體問題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思維。例如,在城市土地開發和產業發展的辯證關系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在城鄉融合發展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鎮化,目的就是促進城鄉融合”。從這個角度出發,要處理好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城鎮化不能以農業萎縮、鄉村凋敝為代價,要不斷優化城鄉要素合力流動機制,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筑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首先,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是穩步前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健康發展之路。處理好工農關系與城鄉關系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從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歷史來看,大量失業農民涌入城市貧民窟,鄉村因此凋敝,這導致工業化和城鎮化逐漸步入困境,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作為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的實踐表明,我們有能力、有條件處理好這些問題,推進現代化進程順利地進行。
其次,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還是后來居上、并聯發展的趕超之路。我國在極短時間內實現了城鎮化的高度發展,這是一項在人類發展史上還未曾有過先例的偉大壯舉,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順序發展,是一種“串聯式”的發展過程,他們發展到目前的水平用了二百年時間。我們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化必然是疊加發展的新道路。
走好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需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城市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兩個規律,始終以新發展理念為根本遵循,明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歷史方位、指導原則和路徑選擇,從鄉村振興戰略與城市高質量發展“兩頭發力”,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因勢利導、有所作為,使之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以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以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著眼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推進城市群建設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依靠三輪驅動增強城市持續發展能力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