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水稻病毒病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水稻橙葉病分別由白背飛虱和葉蟬傳播,隨著蟲源、毒源的積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我市晚稻發生流行的風險較高,重點抓好晚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這兩個關鍵時期的安全保護,采取“殺滅傳毒害蟲、切斷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和治蟲防病”的防治策略,壓低傳毒蟲源基數,降低傳毒風險,各地要注意做好防控工作,抓好幾點關鍵防治技術措施:
1、做好拌種。種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20克或高滲吡蟲啉有效成分1克或噻嗪酮有效成分3克,先與少量細土或谷糠拌勻,再均勻拌1公斤種子(以干種子計重),即可播種。
【資料圖】
2、選好秧田,減少病毒病病蟲源。 秧田應選擇遠離感染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早稻田,避免二次感染,同時可避免早稻收獲后帶毒白背飛虱傳毒為害。
3、推行防蟲網育秧技術。水稻播種后用 20目以上防蟲網全程覆蓋育秧,可有效地阻截帶毒白背飛虱和葉蟬傳播病害,可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主要病蟲為害,還可以避免三化螟等害蟲為害,既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亦可有效保護田園的環境。
4、治蟲防病。秧田期采用防蟲網育秧或經拌種處理的,移栽前施“送嫁藥”一次;沒有藥劑拌種處理的在一葉一心期和移栽前3—5天各噴藥一次,藥劑采用吡蟲啉或噻蟲嗪+毒氟磷或病毒A。移栽后約7天即分蘗期施一次藥,推薦選用吡蚜酮、烯啶蟲胺、醚菊酯、噻蟲嗪、呋蟲胺、噻嗪酮等。
5、及時拔除病株。秧苗期和本田前期,發現感染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株要及時拔除,埋入泥中。發病特別嚴重的田塊,應及時翻耕改種。
二、蝗蟲
蝗蟲是群集性、遷飛性、暴食性、雜食性害蟲,成蟲遷飛為害時可將作物吃成光稈,造成毀滅性災害。近期我市部分鄉鎮失管竹林周圍出現高密度蝗蟲為害竹子、玉米,主要種類為異岐蔗蝗。各地務必高度重視,特別要注意監測水位下降嚴重的水庫、山塘、河床以及管理不到位的低洼地、荒地等易發區域,同時要監測轄區內的竹林、玉米地。一旦發現蟲情,應馬上向當地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及上級業務部門匯報,并協助政府組織開展防治工作。
防控措施:
1.強化監測預警。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密切監測蝗蟲發生動態,重點監測群居型飛蝗蝗群,及時掌握蝗群的遷入、擴散路徑,明確發生期、發生密度、區域范圍,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并第一時間上報。
2.防控技術
生物防治。 中低密度發生區(土蝗密度在 20 頭/平方以下)和生態敏感區(包括湖庫、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學農藥的區域),可降低防治指標,2—3 齡盛期優先使用蝗蟲微孢子蟲、金龜子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防治,合理使用苦參堿、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
化學防治。 高密度發生區(土蝗密度 20 頭/m2 以上)采取化學防治。藥劑可選用高效氯氰菊酯、馬拉硫磷、高氯·馬、阿維·三唑磷等。在集中連片面積大于 500公頃以上的區域,組織農用飛機采用精準定位施藥技術進行防治;在集中連片面積低于 500 公頃的區域,組織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使用植保無人機或地面大型施藥器械,采用超低容量噴霧技術進行防治;在蘆葦、甘蔗、玉米等高稈作物田以及發生環境復雜區,使用煙霧機在清晨或傍晚進行防治。
注:請把使用后的廢棄農藥瓶(袋)統一集中處理,勿亂丟棄,切勿濫用亂用農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