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空調加氟,五六十元最后變成千元;花了1600元,抽油煙機還是沒修好;疏通下水道,倒一瓶藥水數百元……據媒體報道,家修行業一些從業者利用消費者對專業知識的不了解,小病大修、坐地起價,怎么修、花多少錢,“全憑自己一張嘴”,讓消費者吃了不少啞巴虧。不少人呼吁:家修亂象,該認真管管了。
統計顯示,家修亂象是當前消費投訴的熱點。為了規范家修市場,2012年實施的《家政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就明確規定:家政維修經營者應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懸掛營業執照,明示服務項目和配件的收費標準、質量規范、質保期限以及投訴電話。現實表明,治理家修亂象僅有管理辦法還不夠,還需多方發力。
平臺是第一道關口。互聯網家政維修平臺具有事先審核的義務,平臺審核流于形式,放任沒有資質的維修工坑蒙拐騙,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政府監管部門作為市場監管主體,應擔負起監管的主體責任。一方面,對違法違規現象加大查處力度。另一方面,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出臺根治收費亂象的規定。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逐步完善行業標準,營造行業健康發展環境,讓有責任心的企業脫穎而出。各方同向發力,一定能為消費者營造優質的家政維修服務消費環境。(葉金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