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闖關IPO未果,嘀嗒出行卷土重來。據港交所文件顯示,8月30日,嘀嗒出行重新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前嘀嗒出行分別在2020年10月8日、2021年4月13日、2023年2月20日先后三次遞表,但均未獲通過。
嘀嗒出行擬將募集資金用于擴大用戶群并加強營銷和促銷活動、提升技術能力及提升安全機制、尋求戰(zhàn)略聯(lián)盟及投資收購機會、營運資本及其他一般企業(yè)用途等。不過,嘀嗒出行此次IPO依然前途未卜。
(資料圖)
01
市場份額大幅縮水
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是中國移動出行領域較早的玩家之一,與眾多玩家扎堆網約車領域不同的是,嘀嗒出行聚焦于順風車。
彼時,網約車領域已是“戰(zhàn)火紛紛”,但順風車卻無人涉足,嘀嗒出行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憑借先發(fā)優(yōu)勢和“無敵時間”,嘀嗒出行迅速占下這片空白市場,到2019年其市場份額達到驚人的66.5%。
然而好景不長,網約車的“戰(zhàn)火”終究還是燒到了順風車領域,滴滴、快的、高德等網約車巨頭在順風車領域“大打出手”,后起之秀哈啰出行更是憑借支付寶的巨大流量入口迅速超越了嘀嗒出行。
數(shù)據顯示,到2021年嘀嗒出行的市場份額已降至 38.1%,比兩年前縮水了 28.4 個百分點。2022年,嘀嗒出行痛失行業(yè)老大的位置,其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 32.5%,而哈啰出行的市占率則上升至 42.5%。
市場份額快速縮水,嘀嗒出行的業(yè)務量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下滑。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嘀嗒出行分別促成約146.3百萬次、129.7百萬次、94.2百萬次以及64.5百萬次的順風車搭乘,同期交易總額分別約為81億元、78億元、61億元以及43億元。
期間嘀嗒平臺的活躍車主人數(shù)從 160 萬下降至 120 萬,活躍乘客人數(shù)從 490 萬下降至 370 萬,順風車搭乘次數(shù)從 1.46 億下降至 9420 萬。
為保住市場份額,嘀嗒出行加大“燒錢”補貼的力度,但這也導致其業(yè)績快速下滑。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截至2022年及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嘀嗒出行營收分別為7.54億元、7.81億元、5.69億元、2.66億元及3.96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3.43億元、2.38億元、8470萬元、3000萬元及8570萬元。
同時,嘀嗒出行加大了營銷力度,甚至通過放貸跨界引流,在嘀嗒平臺上開辟“借錢”入口,合作方甚至包括企惠通(江蘇企惠互聯(lián)網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橙易通(杭州六途科技有限公司)、樂優(yōu)花(黃驊市馳驊科技有限公司)、簡單融唄(重慶易巨盛科技有限公司)、拍易貸(海南易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并無放貸資質的平臺。
02
合規(guī)安全問題難解
相比網約車而言,順風車的合規(guī)安全問題更為突出。根據交通運輸部相關文件,順風車是由合乘服務提供者事先發(fā)布出行信息,出行線路相同的人選擇乘坐合乘服務提供者的小客車、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
截至目前,順風車運營仍被劃定為非經營性的客運活動,屬于民事行為。而作為平臺方僅作為提供一個撮合交易機制,對平臺上司機的約束力十分有限,導致順風車非法營運亂象頻發(fā)。
在網絡投訴平臺上,向嘀嗒出行投訴司機“人證不符”、“私自轉單、串單”、“中途甩客”、“暴力威脅”等違規(guī)行為的消費者甚多,僅黑貓投訴平臺上的投訴量就達到了上萬條。
近年來,順風車性騷擾事件更是層出不窮。2019年9月,嘀嗒出行因為平臺司機猥褻女乘客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據當時媒體報道,涉事順風車司機蔡某將兩名乘客送到深圳后,便對剩下的乘客羅女士進行了“猥褻”。后經警方調查取證,司機蔡某沒有取得營運資質,執(zhí)法人員認定其涉嫌非法營運。
近期,嘀嗒出行再被爆料性騷擾事件。據上游新聞報道,有自稱“嘀嗒順風車”的車主在虎牙平臺上直播接單性騷擾過程。網上流傳的直播視頻顯示,這位主播說自己是嘀嗒順風車車主,所開車輛為特斯拉。每次接單前,主播會向粉絲展示待接的女乘客頭像照片,并與粉絲互動“選這個怎么樣”、“哪個更好看”。在接單期間,主播不斷詢問女乘客的年齡、職業(yè)等個人信息。而被直播的女乘客并不知道自己被直播,直播間內,網友會針對女乘客使用下流言語,直播間人氣也會劇增,主播則以此牟利。(內容來源|華博商業(yè)評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