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代乾隆年間,德州羅氏家族的羅以書、羅以深兄弟分別在濟南購置田產,創建了“賢清園”和“北渚園”兩處名園,這兩處園林名氣很大,成為時人談論的話題,許多詩人墨客也紛紛來此觀光、吟詩。
哥哥羅以書創修北渚園
羅以書(1712年-1774年),字素文,號渚亭,廩生,云南劍川州知州,退休后在濟南營建園林別墅一處,著有《青芝山房詩草》和《云怡樓詩草》。
北渚園位于濟南小清河南畔,即今天白鶴商場迤東地帶。明洪武八年,歷城知縣周斯農在此成立白鶴書社,當時入學者達兩百余人。嘉靖四年,歷城知縣周居岐在境內創辦白鶴書院。
清代乾隆年間,白鶴書院被合并到濼源書院,原白鶴書院的院落被當地一崔姓人家購得,改為私人花園,當地百姓稱為“崔家亭子”。據《歷城縣志》記載,德州籍退休官員羅以書,經濟南人張明玉介紹,購置崔氏所建私人花園內的百鶴亭一處,羅以書將其改名為“北渚園”。
“賢清園”位于今濟南五龍潭公園內的賢清泉上,因泉得名。
“北渚園”的規模很大,園中有“見山亭”“小華不注”“得月廊”“曲磵”“來鶴閣”“竹徑”“倚善屋”“沚亭”“涵書樓”“眾香臺”等十景。“北渚園”當時名聲響亮,幾乎成了濟南北郊一帶的代名詞,許多詩人墨客也紛紛來此觀光、吟詩。
僅有清一代,就留有張元《北渚園雜詩》五首、沈廷芳《北渚園雜詠》四首、張宏誼《北渚園雜詠》四首、沈世煒《北渚園》四首。德州著名詩人田同之曾作《訪北渚城》詩,“蕩漾春風里,來尋北渚亭。水光半篙綠,山色一船青。楊柳垂殘照,鸕鶿沒遠汀。遺名空自好,極目翠沉溟”,被認為是吟詠“北渚園”最好的詩。
弟弟羅以深修建賢清園
“賢清園”是清代乾隆以來濟南一處著名的私家園林,位于今五龍潭公園內的賢清泉上,因泉得名。明朝末年,濟南士族陳文學曾在此處修建“伊人館”。后來賢清泉為逯坦購得,重建園林,命名為“逯園”。清乾隆時期,“逯園”歸德州羅淵碧所有,易名為“賢清園”,園內有羅氏所建的“賢清草堂”“君子亭”等。清代學者、藏書家沈廷芳于乾隆十三年酷夏季節,應園主之約,游覽了濟南名園“賢清園”,并應主人之請,撰寫了《賢清園記略》一文。
《賢清園記略》是一篇精美的名園游記作品,由于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在于“為考濟南泉源之盛,而記其園之概”,所以在這篇游記的開頭便描述濟南的泉水:“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嵇諸乘志,暨士夫老民,殆不只是。蓋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皆濟南之射地而出者。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是二泉之體而微者也。泉本名“懸清”,一名今名,瀉而為三娘子灣,流經于家橋,入大清河。”短短一段文字,準確地記述了清代乾隆年間濟南名泉數目,并簡述了“賢清泉”的概況,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濟南名泉史料。
緊接著,作者再緊扣文章本題,記述名園,記述中仍然不忘文章的本意:“德州羅氏為園其上,園可十畝余,繚以周垣,蔭以喬木。其南一池,方可三尋,如貫珠潏潏不息,澄澈逾鏡,凈不可唾。東西鑿溝,西從垣出,穿柳根,根浸久皆紅色,清藻相映,殊可愛。東溝注而北穿簃道,二十步許,又稍北,自地中行道石竇間,竇拱大水噴尺余,與趵突三泉等第。趵突用錫筒束以出,茲自石溢,天工人為不較然與。竇泄為北池。視南池淺,而廣其半焉。菱葉荷花,輕鯈白沙,景致亦佳。池西南有溝,差小于南池者。南池陽屋三楹,顏曰‘賢清草堂’,東西俱簃。池北屋如之。屋左設石幾,可飲可奕。其花木有黃梅、桃、杏、李、合歡、紫薇、海棠,雜以修竹、蒲桃,而栝柏數株,高柳十章,青入天半,俱數百年物,它瑣屑不愛記。”
沈廷芳在文章最后向讀者交待了來此游園和寫作本文的緣由:“乾隆十有三年,余使濟南,暇日過此,羅生淵碧觴余。時值三伏,灑然忘暑,唯聞禽聲與泉聲相和,不知旅游之倦。尋步至巷南張氏漪園。園締構若勝賢清草堂,榭周遮幾無隙土,則余不能無微議焉。臨歸,淵碧索余記,余重其請,而其高祖嵚瞻公以名進士為正御史,父蘭齋員外世其家,淵碧與兄素文從余游,皆束修相學,趾媺前人者,為考濟南泉源之盛,而記其園之概如此。”
清代嘉慶年間,濟南文人周震甲又從羅氏處得“賢清園”,因他本人自號朗谷,因此將園名改為“朗園”。光緒三年,濟東泰武道道員李宗岱,在\\"朗園\\"廢墟上,改建成“漢石院”,修建了古色古香的廳堂和飛檐掛云的亭榭。民國時期,該園林荒蕪,其遺址在今五龍潭公園內,尚有遺跡可尋。
至于沈廷芳文中提及的“張氏漪園”,原位于今五龍潭公園古溫泉處,為清代康熙年間歷城人張秀所建,是一所幽美的庭院式建筑。當地人稱其為“張家園”,可惜該園后來荒廢,遺跡無存。
羅氏兄弟不同尋常的家世
德州羅氏兄弟不僅出身官宦之家,是魯西北的大戶,還是著名“羅酒”的生產制造商,可以用“富甲一方”來形容。
羅氏家族原籍江西,明初由北直隸通州遷來德州,明末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其家族占地之多,在德州素有“封千頃、羅百萬”的說法。家族釀制的“羅酒”在清代中前期很有名,京城達官顯貴都以喝到正宗“羅酒”為幸事,羅氏家族因此才有能力在濟南購地建造園林。
羅氏家族不僅富有,而且一直追求文化傳家。從明末興盛開始一直到清代后期,家族持續興盛200多年,靠的是優良的家風,家庭中的進士、舉人、貢生有幾十位之多。
著名文化名人張元、韓錫胙都曾做過羅家的“西席”。張元在所寫的《墨壽軒遺詩序》中說自己曾于雍正十二年受羅植所聘在羅家為私塾,課其兒子羅以書、羅以深學業。《墨壽軒遺詩序》是羅以書、羅以深的父親羅植所著。羅植(1693年-1737年),字堦蘭,一字蘭齋,號樹堂,歷任刑部浙江清吏司員外郎。雖生于貴胄之家,但潛心風雅,異書滿架,嘗手自校勘,著有《墨壽軒詩集》傳世。
羅氏家族有著良好的家風。明末清初,他們家族第一位走進仕途的進士羅國士,歸里后就在德州城里的住所挖水池、造花園,成為文人雅士聚集之所。清代中期,他的重孫羅以深對此稍加修葺,并榜其門曰“樸園”,人稱“羅樸園”。同時,羅以深為了釀酒,在城南二里的運河邊上購得“程氏南園”,花費重金進行了景點重布,并改名“長河別墅”。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