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深度報道 >

提振民營經濟,關鍵是落實


(資料圖片)

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金融監管總局八部門聯合對外發布《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以下簡稱《若干舉措》),從五方面提出28條具體舉措,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

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而在2005年、2010年已經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了兩個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顯然那兩個“36條”落實得不夠理想。如果落實得好就不會有此次更高級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了。較之前次,這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名義發布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力度更大,高度更高,視野更寬,既著眼于當前的問題,又放眼未來。“意見”開宗明義地寫道:“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問題的關鍵依然是落實。我們有理由相信,以空前的力度發布的“意見”定會得到很好的落實。

為了使“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得到全面地、高質量的落實,有必要分析一下前兩個“36條”為什么效果不盡人意,從而吸取經驗教訓推動新舉措全面落實。

首先,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認為社會主義是公有制,是計劃經濟,尤其曾經發生過的對個體私營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關鍵時刻體制內企業有國家會出面救助,民營經濟則缺少應有的幫助,久而久之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形成了國有經濟是自己人的概念。盡管我 國憲法、黨的文件明確規定“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理論上講,公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是親兒子,但在有些干部和群眾的心目中依然把民營經濟這個本是親兒子的當成干兒子。毛澤東同志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中央、國務院的決定再好,需要各級干部去執行。有的干部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在保護民營經濟問題上畏首畏尾,裹足不前。2018年少數網民攻擊民營經濟,本該表態的部門卻姍姍來遲。就當下而言,很多地方拖欠民營企業的款項遲遲不能結清。民營企業家用很大的精力討債而收效甚微。這個問題必須認真解決,不能紙上談兵。

其次,在把“意見”細化過程中應當遵循經濟規律。例如,以行政命令要求國有大銀行支持中小企業。其實,在一些地方有很好的經驗。他們的經驗就是以鄉鎮銀行對應中小企業。鄉鎮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經濟狀況、產業前景、信用狀況、賬務狀況都很了解,搜尋信息的成本低,服務的很到位。銀行本身是企業,也要有一定的收入,因為它也是企業,它也要活下去。要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個結構問題,是一個各得其所的問題。是要有適合中小民營企業的金融機構。這是一個規律,符合規律的政策會得到很好地落實——落實成本小。

要正確地理解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逾的追求。但前提是富裕而不是貧窮。“共同”而不是平均主義。鄧小平同志曾經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要部分先富,帶動共同富裕,時機要把握好。共同富裕也還是有差別的,不是平均主義。而且能比較的是消費部分。積累的部分用于提高有機構成,擴大生產規模,這部分恐怕不能參與“貧窮”與否的比較。因為在市場經濟下,市場主體必須不斷擴大生產的規模,否則就會在競爭中失敗,整個社會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顯然共同富裕不是殺富濟貧,而是尋求一個合適的點,既能促進社會生產,又能保證社會成員心理平衡,社會和諧。其實,市場經濟發展好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生機昂然地崩發,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這也是共同富裕。

討論對民營經濟的幫助和發展問題,也有一個內因和外因的問題。民營企業家要能夠走在時代的前沿,引領時代潮流,不斷創造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當你的產品被市場所接受,資金回流得很快的時候,各銀行給你的幫助就會送上門來。用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搞偉大,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如果沒有產品,沒有市場,給你一堆錢又能怎樣!我們滿懷期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能得到全方位的扎實落實。

(作者李義平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日報網

關鍵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