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7月28日,為期兩周的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閉幕。在會議期間舉辦的“科學家面對面”“青少年科學海報展示交流”等活動中,國內外科學家分享了從事基礎研究、開展人才培養的心得。興趣、好奇心,是科學家們反復提及的關鍵詞。在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開幕式上,諾貝爾獎得主戴維·格羅斯將基礎科學稱為“好奇心驅動的科學”。在他看來,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就要讓孩子們盡可能多地探索、自己尋找答案。(據7月31日《人民日報》)
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就等于留住了其質疑能力、問題意識、敢于想象、敢于挑戰等創造性潛質。因此,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話題,成了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上的重要話題。可當下,中國孩子好奇心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過,“現在大面積的中國孩子越往上長,就越失去好奇心”。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筆者認為,其一,“唯分是從”“唯答案是從”的單一評價模式,一味放大和挖掘了孩子的分數潛能、刷題能力、沖刺書山題海的能力,就容易對分數以外的創新思維、多元思維、質疑能力和想象力發展忽略忽視。其二,一直以來,很多家庭和學校教育仍然將“聽話”當作對孩子的最大要求。不夠聽話的孩子、過分頑劣的孩子,就會受到批評甚至被邊緣化。久而久之,孩子標新立異、大膽想象等創造性思維受到打壓,也會慢慢萎縮。因此,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需要有實實在在的“被看見”。
要打破“分數掛帥”,讓多元評價制度早日落地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發展和改革方向。《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了“培養各行各業拔尖的創新人才”的要求,為多元評價制度、創造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政策空間。我們期待高校錄取標準、中小學校和家長評價制度,在注重孩子分數的同時,也能想方設法通過活動育人、第二課堂、素質教育等教育通道,為多元發展思維、多元評價制度多搭舞臺、多留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賞識和重視,為好奇心的發展預留廣闊的制度通道。
要多營造民主、平等、協商等輕松教育氛圍,鼓勵孩子質疑求真。現在孩子的民主公平、新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問題意識也強了很多。對于各種高難度、智能化玩具和游戲,孩子們總能玩得得心應手。因此,家長和老師應摒棄家長作風,倡導民主教風,鼓勵孩子自由,甚至允許孩子“大膽撒野大膽玩”。孩子的自由度、和諧度越高,好奇心成長的速度、力度就越大、越強。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無疑是問號”。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我們要及時糾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良和不當現象,通過更多貨真價實的被看見、被重視,為好奇心打開更為廣闊的發展賽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