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深度報道 >

央媒眼中的吉林(2023.6.26)︱解放卡車七代巡游 盛況空前

新華每日電訊一版刊發《吉林:護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報道吉林省推廣應用多項保護措施,在保護中利用黑土地,持續護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新華社客戶端刊發《全國土地日|聽,這片土地上的“稻香夢”》,報道扎根在我省西部的“新農人”在鹽堿地里種水稻的故事;刊發《新華獨家丨端午假期吉林文旅勢頭強勁》,報道我省端午節假期全面激發文旅消費潛力,文旅行業復蘇勢頭強勁,重點景區游客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刊發綜合稿件《在希望的田野上端牢“中國飯碗”——來自東北糧倉的全國土地日報告》,其中報道我省推廣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改善農業生態和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成就。


(資料圖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播發《央企與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簽約超5000億》。

人民日報刊發《逐夢冰雪 不負韶華——記短道速滑運動員武大靖》,報道吉林省運動員武大靖用拼搏和熱愛為中國冰雪創造了輝煌戰績的故事;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吉大一院潘乃凡等兩醫學生長沙機場專業挽救一旅客生命》;刊發《觀長白 | 講解稿與“一碗蕎麥面”》,報道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講解員豐富講解模式,擴大了紅色精神覆蓋面和傳播力,展現了我省紅色遺跡的建設成就。

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直播《解放卡車“全家福”大巡游 看第一代解放卡車重新上路》,報道長春舉行解放卡車七代巡游活動的盛況。

新華社

新華每日電訊一版刊發《吉林:護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從打造高標準農田、打造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新模式、建立黑土地可持續發展示范基地等方面,報道吉林省近年來在一個個黑土地保護示范基地里,帶動更多農民推廣應用多項保護措施,在保護中利用黑土地,持續護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新華社客戶端刊發相關內容。

掃碼查看全文

新華社客戶端刊發綜合稿件《在希望的田野上端牢“中國飯碗”——來自東北糧倉的全國土地日報告》,其中報道我省推廣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改善農業生態和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成就。

掃碼查看全文

新華社客戶端刊發《全國土地日|聽,這片土地上的“稻香夢”》,報道大安市“90后”鹽堿地改良團隊將青春奉獻給大地,在鹽堿地上追尋“稻香夢”的故事。報道介紹,經過科技攻關,團隊研發出了一套智能排灌系統,解決了鹽堿脅迫難題。改良第二年,土壤pH值就由10降到8,水稻畝產達到了良田標準。

新華社客戶端刊發《全球連線|一只帝王蟹“游”出中俄經貿新“藍海”》,報道近年來,吉林省推進對俄“濱海2號”運輸走廊,打通經扎魯比諾、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中轉的內貿外運航線,開通中俄“海洋班列”等,不斷做大“借港出海”文章;琿春這座“近海不靠海”的邊境小城,不僅成為海鮮產品集散地,還形成對俄進口加工業、鮮活海產品等產業集群。

新華社客戶端刊發《新華獨家丨端午假期吉林文旅勢頭強勁》,報道端午假期吉林省接待省外游客92.2萬人次,占總游客量的18.56%。假期前兩天,長春機場保障航班636架次,同比增長182.67%,航空旅客吞吐量8.05萬人次,同比增長250%。展現我省端午節假期全面激發文旅消費潛力,文旅行業復蘇勢頭強勁,重點景區游客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掃碼查看全文

新華網推出專題《新華“吉”時語 | 當端午遇到非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足》,報道端午期間吉林省開展繩編、滿族旗袍、傳統笤帚編制、龍舟賽等非遺活動,獲得較高關注,讓群眾感受到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

掃碼查看全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播發《央企與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簽約超5000億》,報道在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在沈陽聯合舉辦的國資央企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三省一區與多家央企簽約合作項目達到111個,總投資超5000億元,涵蓋工業、農業、能源、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經濟日報刊發相關內容。

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直播《解放卡車“全家福”大巡游 看第一代解放卡車重新上路》,報道長春舉行解放卡車七代巡游活動的盛況,探秘解放車智能工廠,展現解放卡車的發展之路。

掃碼查看全文

CCTV-1綜合頻道“生活圈”播發《“百草之王”——人參》,通過探訪被譽為中國醫藥城、天然藥庫的通化市,以及權威專家的深度解讀,展現道地藥材人參的藥用價值。“生活圈”播發《全國最大的野山參交易市場》,介紹位于集安市的中國·清河野山參國際交易市場。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刊發《逐夢冰雪 不負韶華——記短道速滑運動員武大靖》,報道吉林省運動員武大靖征戰3屆冬奧會并連續在兩屆冬奧會上奪金,用拼搏和熱愛為中國冰雪創造了輝煌戰績的故事。

掃碼查看全文

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吉大一院潘乃凡等兩醫學生長沙機場專業挽救一旅客生命》,報道吉大一院醫學生潘乃凡、康嘉在長沙機場偶遇突發疾病喪失自主呼吸和心跳的男性旅客,運用專業知識緊急施救,幫助爭取最佳搶救時機。中國新聞網報道相關內容。

掃碼查看全文

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觀長白 | 講解稿與“一碗蕎麥面”》,報道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講解員豐富講解模式,通過線上線下互為補充,擴大了紅色精神覆蓋面和傳播力,展現了我省紅色遺跡的建設成就。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客戶端刊發《吉林“商稅銀”協作助解企業資金難題》,以中溢集團(吉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9800萬元增值稅留抵退稅款迅速到賬為切入點,報道吉林稅務部門與工商聯部門、金融部門攜手,多措并舉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享受到稅費政策利好。

掃碼查看全文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刊發《吉林“空心村”變“鄉間公園”:閑適生活引客來》,報道曾是典型的“空心村”的吉林市昌邑區左家鎮黃花村,乘著吉林省鄉村振興的“東風”,發展規模化種植、推動民房變民宿、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游客的“打卡地”。

掃碼查看全文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曉吉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