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紅書,不愧是名媛貴婦的聚集地。
前有臺灣貴婦王思佳百萬愛馬仕慘遭打假,后有香港名媛章小蕙直播帶貨單場破6個億。
前幾天,居然還刷到了林徽因的曾孫女梁周洋本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就像洪晃說的,“現在不存在什么名媛,有也是自稱名媛的二百五。”
真正高貴低調的世家后代,不會成天曬包曬車、穿金戴銀,也不會整日流連于紙醉金迷的奢靡party,更不會依仗著祖上的蔭庇揮金如土。
他們傳承的,是家族的氣質風度,人生價值,亦是信念與胸懷。
看梁周洋的主頁就是這種感覺,不會刻意曬什么豪車豪宅、珠寶首飾,也很少加濾鏡修圖。
但每一張輕描淡寫的圖片背后,都透著一種毫不費力的貴氣。
大眾對梁周洋的關注,應該是從下面這張合影開始的。
站C位的是當時剛在冬奧會上大放異彩的谷愛凌,而谷愛凌身邊的紅衣美女,則被人扒出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曾孫女梁周洋。
網友們一邊感嘆著谷愛凌的人際圈之廣,一邊贊嘆著梁周洋名門之后的大家氣質。
光看梁周洋的名字,就知道其家族有多厲害了。
父系這邊,她的爺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唯一的兒子,著名歷史學者、“中國民間環保第一人”梁從誡。
也就是說,林徽因是她的曾祖母,梁思成是她的曾祖父。
而她的高祖父,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梁啟超先生。????????????????????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說的就是梁啟超的孩子們。
母系這邊的“周”,同樣也是大有來頭。???????????????????????
她的奶奶周如枚,是周培源的長女。
也就是說,她的外曾祖父是周培源,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周培源一家,上排左一為周如枚
梁思成與周培源是多年好友,都曾在清華任教,兩家還是鄰居,所以梁從誡和周如枚可以說是青梅竹馬。
林徽因對這個看著長大的周家姑娘很是喜歡,經常說:“如枚的身上有我小時候的影子。”
兩小無猜又門當戶對,梁從誡與周如枚就這樣戀愛結婚了,婚后二人生了一個兒子叫做梁鑒,后來改名為周志兵,也就是梁周洋的父親。
-前排左起:林徽因、梁再冰、梁從誡、梁思成、周如枚、王蒂澂、周如雁
后排左一:周培源
說到改名,又要牽扯出一段陳年往事了。
林徽因1955年去世時,梁從誡已經23歲了,然而他怎么也沒想到,母親過世才幾年,父親梁思成就娶了母親生前的學生林洙為后妻。
據說林洙趁梁思成不在家時,將掛在大堂墻上的林徽因畫像取了下來,試圖抹去林徽因在梁家的痕跡,結果被女兒梁再冰看到,當場給了后母林洙一耳光。
后來的十幾年里,林洙不斷出書抹黑林徽因,還變賣梁啟超送給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古董珍品,導致梁從誡也對父親一直心有不滿。
-梁思成、林洙
再加上一些特殊時期的緣故,所以與周如枚離婚之后,當對方提出想讓兒子跟自己姓周時,梁從誡正好也不想要兒子跟著自己姓梁,便同意讓梁鑒改名為了周志兵。
梁周洋1983年出生于北京,起初也隨父親姓周,叫做周洋,是后來才加上了父系這邊的“梁”姓,改為梁周洋的。
而她的父親梁鑒(周志兵),也繼承了家族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傳承,是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青銅器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
毫不夸張地說,這樣的一部家族史,都可以串起半部中國近代史了,而這樣的身份積累也是大多數“new money”純靠資產沒法比的。
拋開祖上的榮光,梁周洋自身的故事,也可以聊聊一二。
首先是教育背景。
梁周洋8歲時隨母親定居美國,高中讀的是被稱為“東岸世家千金專屬學校”的康納狄克州私立女子高中Miss Porter’s School。
從”名媛高中“畢業后,她先是考入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市場學與國際貿易,大學期間又以交換生的身份,赴巴黎政治學院進修歐盟的政治、商務、人文課程。
2014年,那邊剛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碩士,這邊又被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錄取,繼續攻讀MBA。
看完這么一長串的學習經歷,終于知道她為何能站在谷愛凌的身邊了,原來都是學霸啊!
有人曾經問過梁周洋一個問題:為什么沒有像曾祖母林徽因一樣,從事建筑方面的工作?
她清醒又堅定的認為:自己在建筑方面并沒什么天賦。
從小她就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到底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而專業的人應該去做專業的事。
雖然沒有走專業道路,但受父親及家族的影響,梁周洋對古建保護還是非常感興趣。
現在作為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理事,經常參與各種古建筑保護的活動。
還曾受Prada的邀約,和被譽為“改變世界建筑的26個女人”之一的知名建筑師Annabelle Selldorf 進行過直播,探討疫情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這么聰明的女人,肯定也很早就會明白,家族的資源是她打開人生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2013 年,從哥大畢業之前,梁周洋就在美國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全盤經營打理梁家在中美的金融、地產貿易與藝術品投資收藏項目。
2019年,她又回國成立了良之家族辦公(中國),運營管理梁氏家族中國影響力社會資本,管理上市公司家族成員財富傳承事務。同時,也服務其它中國高凈值家族,展開私人多家族辦公室業務。
說白了,就是相當于家族的第五代掌門人,走的是上流精英之路。
今年初,紐約愛樂樂團的一場春季晚宴上,到場的都是常駐紐約的華人老錢家族成員,其中就有梁周洋。
合影中站C位的是紐約愛樂樂團最大的贊助商,著名的美籍華裔富商唐騮千、徐心眉夫婦。
梁周洋著一身深色絲絨連衣裙站在左側,看上去十分低調,但還是難掩書香門第、大家閨秀的氣質。
在這樣珠光寶氣的名利場中,屬實是一股清流。
家族的血脈與傳承,有時候真的很神奇。
梁周洋此前去五臺山佛光寺旅行時,專門拍過一張和曾祖母林徽因一樣的“打卡照”,眉眼中確實有一絲相似的味道在。
不過相比于她,林家還有一個姑娘,從氣質到性格都更像林徽因,那就是梁周洋的姨奶奶林瓔。
1959年,林瓔出生于美國,其父林桓是林徽因同父異母的親弟弟。
林桓曾說過,“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果敢獨斷,才華橫溢且心想事成”。
這話既是說的他姐姐林徽因,也是說的他女兒林瓔。
在同學眼中,林瓔是個“孤僻不合群”的女孩,總是一個人看書學習,不愛與人交往。
大學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耶魯大學建筑學院,成了姑姑林徽因的校友。
但她選的卻是最冷門的“喪葬建筑”專業,因為她喜歡沉浸在肅穆與寧靜的氛圍里。
大三那年,年僅21歲的林瓔因設計越戰紀念碑而一夜成名,但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非議。
有同行的建筑師諷刺她:“她真是幸運,只在紙上畫一道黑線,就得到冠軍”。
還有種族歧視者辱罵她:“我們美國人的紀念碑,絕對不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
林瓔恍然大悟:“原來不少人之所以反對我的作品,僅僅因為我是一個亞裔。”
可即便面對如此洶涌的攻擊與謾罵,她依舊堅持自己簡潔、抽象的設計,拒絕修改方案,始終堅定地認為——
紀念碑是紀念戰爭中逝去的人,而非政治。只有先承認痛苦的存在,才能讓傷口愈合。
為此,她甚至不惜從耶魯休學一年。
好在,這份未經修改的設計稿,最終還是得到了評委會的一致認可,從近1500個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于1982年10月落成。
然而紀念碑的揭幕式上,卻并沒有出現它的設計者林瓔的名字。
事了拂衣去,林瓔選擇了站到光環背后,回到耶魯繼續攻讀建筑學碩士。
因為那些名和利,對她而言都不重要:“我不想撲向成功,只是想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從越戰紀念碑,到蒙哥馬利民權運動紀念碑,再到耶魯大學婦女之桌;
從最年輕的耶魯大學美術榮譽博士,到和希拉里一同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再到被奧巴馬兩次授予榮譽勛章……
雖然在國內,林瓔總是被貼上“林徽因侄女”的標簽,但她自身的成就和光芒其實早已超過了她的家世。
1995年,一部記錄了林瓔個人成就與事跡的紀錄片,獲得了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而這部紀錄片的片名,則精準的概括了她的人生——
《林瓔:強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翻看林家女人們的故事,總會讓人感嘆于命運和血脈的神奇。
其實,一直到21歲時,林瓔才知道自己有個中國建筑家姑姑,叫做林徽因。
是一位美國教授告訴她說:“你的姑姑林徽因很有名,你的姑丈梁思成也很有名,他們共同設計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冥冥之中,林瓔不僅走上了和中國姑姑同樣的建筑之路,還同樣考上了耶魯大學,成為了一個時代里的偉大女性。
只是林徽因當年的路,更加艱難。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讀建筑學,可當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學院拒絕招收女學生。
林徽因只好曲線救國,先在美術學院選修建筑系的課,之后又去建筑系當助教、去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憑借著堅韌不屈的精神,在不公中尋求出路,才得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志愿。
時隔69年,林瓔在她們共同的母校耶魯大學,設計了婦女之桌紀念碑,紀念學校招收女性學生20周年。
她用自己,以及她的設計,證明了時代之下女性的突破。
也讓人感慨于,林徽因當年的遺憾,終于在林瓔身上得到了圓滿。
對于“林徽因侄女”這個標簽,林瓔十分清醒:
“當我知道林徽因的時候,我已經在做建筑和藝術了,她對我的影響不是直接的,但我喜歡與這樣一位現代、專注、聰明的女性建立聯系。”
“在某些方面,我感到火炬似乎傳到了我的手中。”
同時,她也清楚家族的傳承對自己的影響:“尊重并保持創造力,父母就是那樣教導我,這是家族特有的共性”。
這也讓我想到,梁從誡對母親林徽因的回憶錄中寫的——
她從不會給孩子們講述小白兔、大灰狼之類的故事,從小就以自己的作品和對文學的理解來代替稚氣的童話,像對成年人一樣來陶冶孩子的心靈。
何謂“家風”,我想就是如此吧。
無論是林徽因,還是林瓔,又或者梁周洋。
林家的女兒們,一代又一代,都擁有一種靜謐的力量,清醒、自持、堅定,仿佛可以將大地切開來。
即便在經歷過人生的風雨之后,越發的堅韌、獨立,卻也始終保持著一顆柔軟、浪漫的心,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讓所有的天賦和才華,都落地生根,長出了無盡的枝丫。
像一團不息的火,也像一陣溫柔的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