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的濕氣重不重,看這六點就知道,教你一個方子,去除全身的濕和痰,在當今的社會,身體內有濕的人是比較多的,你的身體內到底有沒有濕,或者說這個濕氣有多重。
今天我就告訴你,通過了以下六點可以明確的判斷你體內是不是有濕或者說濕氣的輕重,并且教你一個去除全身痰濕的方子。
第一點,我們通過看舌象,也就是說舌苔厚膩,咱正常的人呢,這個舌象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呢?淡紅舌薄白苔。那一旦是你的舌像出現了舌苔厚膩,那這就是提示我們體內濕氣比較重了。這個舌苔厚膩,還要根據舌苔的顏色進行辨別濕氣的性質,如舌苔白膩而滑。多是由于寒濕濕濁,或者是說痰濕所導致的,如果你的舌苔是黃厚而膩,多為痰熱暑,濕溫,食滯以及痰濕初結,腑氣不利所導致的。
(資料圖)
第二個,再看看大便粘滯不成型。易粘馬桶,那這就是脾氣虛弱,濕氣內盛所導致的。
第三個再說說水腫,當我們體內的濕氣嚴重的時候,超出了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以及腎的氣化行水功能,就會導致水濕內停,積聚于肌膚而形成的水腫。如果是全身浮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腹脹、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那這是由于水濕侵浸所導致的。如果是遍身浮腫,色澤光亮,還有就是胸腹脹滿、煩熱口渴、小便短少,舌苔黃膩脈沉數,那這是由于濕熱壅盛所導致的。
第四個,我們說說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往往與脾胃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這個脾具有一個什么樣的特性呢?喜燥而惡濕,他喜歡干燥,討厭潮濕。當我們的體內濕氣太重,就會出現濕邪困脾,進而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最終出現了不思飲食、食欲不振這種情況,往往表現是食少納呆,泛惡欲吐,脘腹脹悶,甚至腹疼腸鳴。大便泄瀉,問問他的頭是什么感覺,他說我的頭重如裹,身重還腫。以及畏寒肢冷。
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濡緩,這都是由于寒濕困脾所導致的。如果是說你出現納呆,不思飲食,厭惡油膩。脘腹疲悶,邪肋脹痛,還有口苦,大便粘滯不爽,并且解個大便氣味非常臭,還伴有陰囊潮濕,你看看他的舌像呢,往往是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這個是由于濕熱內運所導致的,你一定要分清這個食欲不振是由于寒濕困脾,或者是說由濕熱內蘊所導致的
第五個說說眼袋大,說起來眼袋很大,這里邊就需要跟大家說一些,過去咱沒有講過的東西,什么呢?五輪學說,這個五輪學說是中醫眼科學的一個專用名詞。因為在中醫眼科方面主要是依據眼與臟腑密切相關這個觀點,將眼部的組織呢為五個部分,與五臟分別相關聯,并且以其各自所屬的臟腑生理特性而命名。
運用了取類比象的方法。所以說冠以“輪”,這五輪是指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用于說明眼部的解剖生理病理,并且指導眼病的診斷和治療。這就是五輪學說。在中醫五倫學說里邊,上下眼瞼的部位稱為肉輪,上眼皮下眼皮這個地方,這個肉輪歸誰所主呢,歸脾,因為脾主四肢肌肉,再一個大小眼角,也就是內眥和外眥,為什么叫血輪呢?因為在你的大眼角小眼角有這個紅血絲,所以說叫血輪。既然是血輪顏色又為紅色的,那為心所主,再一個是氣輪,氣輪是指的哪一部分呢?氣輪是我們的白眼珠,也就是鞏膜這個部位叫氣輪。這是肺所主,風輪是指的黑眼珠,也就是虹膜的部位。
這為肝所主,最后一個叫水輪,是指的我們眼睛正中間這個瞳神,也稱為瞳孔。它對應的是我們體內臟腑腎,就是我們所講的五輪學說,最早是源于黃帝內經,在這個【靈樞·大惑論】中,但是沒有明確叫五輪,五輪這個名詞最早見于唐代的【劉皓眼論準的歌】這本書中。這是現存最早的醫籍中是以【太平圣惠方】對五輪理論的技。
結合到咱現在說咱們這是眼袋大,體內有濕沒有,看看眼袋是不是很大。這個眼袋就是就是指的上眼下眼眼袋,也就是眼眼下眼瞼,中醫稱之為肉輪。它對應我們身體內在的臟腑是脾,當體內的濕氣比較重的時候,那脾虛水液的運化不及時,它就要停留在體內,水液可以上泛,上泛到我們的眼瞼就形成了眼袋。所以說眼袋很大也代表著體內的濕邪比較重。
第六個,我們說說體型肥胖,是由于我們體內的高脂水濕和痰濁積聚過多而形成。當體內的濕氣比較重的時候,影響了脾的運化功能,就會導致水濕內停,聚而成痰。這個痰濕積聚形成了肥胖。通過了以上六個方面,可以知道我們體內有沒有濕氣,到底濕氣輕或者是重。
那既然知道了你體內有濕氣,那我們該怎么把這個濕氣祛除掉呢?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個方子,能夠把你體內的濕氣一閃而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