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精密的電路板,一輛復雜的機器車,還有一位組裝它們的小小參賽者,這就是剛剛結束的 杭州市蕭山機器人小鎮科創園中的縮影之一。
12日—14日,RoboCom (睿抗)全國總決賽在這里拉開帷幕。當記者抵達開幕式會場時,場內已經熙熙攘攘地聚集了不少青少年參賽者們,他們大多都穿著綠色的參賽服裝,或是埋頭組裝著手中精密的機器人部件,或是在搭建好的場地內調試機器。
來自福建的李正然,就是此次機器人大賽的參賽者之一。彼時的他正在對著比賽場地繪制地圖,為即將進行的參賽項目“超級軌跡”——“一帶一路”做最后的準備。今年十二歲的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這類機器人賽事,當記者詢問起他,參與這次比賽有什么不同感受時,他說,“感覺就像是一種蛻變,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探索自己、改變自己。”
“RoboCom國際公開賽”正是以機器人賽事為突破口,通過對抗類和任務類兩種不同的賽事形式,將團隊協作、問題解決、 科學發現等方面的比賽要求相結合,從項目、程序、工程設計、延時及團隊合作入手,不僅能檢驗青少年對機器人技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還能激發青少年對機器人技術的興趣,從而引發全社會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科技的關注。
“我們是二年級開始讓孩子接觸這方面的動手實踐,正好發現孩子也比較喜歡,考慮到機器人相關的東西在未來的發展也會比較好,就一直讓他學下去了。”說出這段話時,來自浙江寧波的陳阿姨正在場外來回踱步,等候著她即將上五年級的兒子,“參加這次比賽,也是為了讓孩子鍛煉一下、開開眼界。只要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了,結果反而不是特別重要。”
在整個會場,像這樣的青少年機器人制作者比比皆是。他們大多都是從八九歲左右開始,因興趣愛好而參與學習了機器人相關知識。現如今,政府及社會各界都更加重視科學技術與人才的培養,使得機器人技術從“高科技”的神壇走下,走進了中小學學生的視線。就像孩子過去學習特長、學習奧數一樣,對于這些站在時代風口的孩子而言,“機器人”本身就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少兒編程與青少年機器人知識培養正成為一種新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