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經濟 >

春季拍賣會部分藏品——先睹為快尋找“心頭好”

萬昌斯2019年春季拍賣會即將舉錘。本次拍賣會藏品,每一件都經過精心挑選,每一件都是極具收藏價值!定窯茶葉末釉斗笠碗、青花「纏枝牡丹」紋罐.....在各位蒞臨拍賣會之前,是否有先找到自己的“心頭好”?

拍賣品: 8042

定窯茶葉末釉斗笠碗

估價:HKD100,000 RMB88,000

年代: 北宋

尺寸: 直徑19.4 cm(7 5/8 in)

拍賣品: 8096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估價:HKD150,000 RMB132,000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說明:附原裝日本舊木盒

年代: 明宣德

尺寸: 瓶高13.4 cm(5 1/4 in)總高14.4 cm(5 5/8 in)

墨彩「御制詩」筆筒

估價:HKD50,000 RMB44,000

?。骸盖″泛病埂肝┚┮弧?/p>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說明:附原裝日本舊布盒及原裝日本舊布座

年代: 清乾隆丙辰年(1736)

尺寸: 筒高10.7 cm(4 1/4 in)總高13.5 cm(5 3/8 in)

參考: 一件清乾隆窯御制詩筆筒,形制與此拍品相似,載于《清康雍干名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1990年,頁165,編號138

詩文:「碧水彎環俯小亭倚欄獨坐閱金經問誰識得菩提趣恰有芭蕉側耳聽紗窗竹簟靜無蠅香吐金猊碧縷凝休向人間求避暑個中自有玉壺氷漫憶秋涼秋易到不堪夏熱夏難留眼前風景渾無定供我閑吟獨倚樓林泉瀟灑愜幽尋興罷歸來暮靄侵涼月照人人不寐一甌香乳聽調琴冰盤葵扇何須戀沉李浮瓜底事貪俯檻早占秋景近一灣水色已成藍昨夜微風拂屋檐荷亭爽氣一番添今朝夢醒披衣處飛瓣飄香到繡簾乾隆丙辰夏月御題」

傳世乾隆御制詩筆筒均為小件。此件筆筒應屬一套五件之一,其上各書六首詩章。此件筆筒所題之詩,乃乾隆帝所作〈夏興三十首〉之首六詩,據推算作詩日期應早于1736 年登基時。與此同組之筆筒,另有一器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另,此筆筒亦載于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清康、雍、干名瓷」中,是為精品。此筆筒通體白釉,四足,筒口描金,里及底均施松石綠釉。有「乾隆宸翰」及「惟一惟精」二印,底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六字款。乾隆時期墨彩的獨立品很少,墨彩主要用來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紋飾線,或繪器物的局部紋飾,或墨書詩句。此筒上詩文即用墨彩繪刻而上。透過此品,當可一窺乾隆帝于詩文上的才情風流。

拍賣品: 8099

鈞窯藍釉紫斑碗配紫檀「仰覆蓮」底座

估價:HKD50,000 RMB44,000

說明:附原裝日本舊木盒及原裝日本舊布包裹

年代: 宋

尺寸: 直徑14.1 cm(5 1/2 in)總高16 cm(6 1/4 in)

口微斂,弧形腹壁,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色澤凝厚滋潤,清新淡雅??诰売员√幊梳u黃色,足素胎無釉。碗內外壁的紫斑均被一層幽藍包圍,就似日落西山,云邊被大日余輝燒灼暈染,即將入黑時的那抺深沉意味。紫檀座雕工精美,分上中下三層,座足呈蓮葉綻放狀;中層雕一圈仰覆蓮瓣,花瓣或上仰或下折,弧度逼真,栩栩如生;上層再雕盛開花葉以承托瓷碗,僅此紫檀蓮花座就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精品。紫斑碗置于花托上配成一套,相得益彰,令人望之得享片刻心清神寧。

宋代五大名窯中,鈞窯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釉色以天青色和天藍色居多,又以施銅紅色或紫色斑塊飾者為上品。即使是同樣的配方,鈞瓷會因色釉的厚薄、入窯的位置或溫度的高低,造成燒成后的釉色變化萬千。所謂「鈞和玉比,鈞比玉美,黃金有價鈞無價?!?,此種神奇的窯變,紅里有紫、紫中有藍、藍里泛青、青中透紅,五彩滲透、相映生輝,令鈞瓷廣受收藏家所傾愛。

拍賣品: 8141

青銅「四瓣目」紋尊(「戈」尊)

估價:HKD150,000 RMB132,000

銘文:「戈」

年代: 商晚期

尺寸: 高22.8 cm(9 in)

來源:

1.歐洲藏家舊藏

2.意大利Cambi 2017年12月15日,編號241

此青銅尊制作精細,器表通體呈紅褐色,局部偶有綠繡,造型完整而典雅。侈口,上部光素,近頸部下方有著兩條不明顯的弦紋。腹部微微鼓出,主紋裝飾有連續四瓣目紋紋飾帶。高圈足,向下外撇,上部有兩條明顯弦紋,與頸部相互呼應。底部鑄有族徽銘文一字:「戈」。

《說文》:「尊,酒器也,從酋,廾以奉之。」;《周禮》:「六尊: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賓客之禮。」尊是一種盛酒器,流行于商周時期,由史料文獻可知尊既是生活用具,同時也作為禮器,對于古代的社會政治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青銅尊作為青銅器中的典型作品,其審美價值是無與倫比的。此件青銅四瓣目紋尊造型飽滿穩定,裝飾細致,曲線流暢,曲直相對,收張相合,使人在平和中亦能感受到線條的律動,精湛的工藝顯示其重要的藝術及收藏價值。形制與此尊相近之例可參考:商代晚期父辛尊,見陳夢家,《殷周青銅器分類圖錄》,汲古書院,1977年,圖版A424。

拍賣品: 8142

青銅「饕餮」紋方鼎(「邑父父乙」方鼎)

估價:HKD380,000 RMB334,400

銘文:「邑父父乙」

說明:附原裝日本舊木盒

年代: 商中期

尺寸: 高22.6 cm(8 7/8 in)

青銅鼎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用途?!吨芏Y•天官•亨人》:「掌共鼎鑊?!灌嵭ⅲ骸歌Z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脀于鼎。」因此,商周時期的青銅鼎,多數充當禮器而非直接的烹煮器。而鼎也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用它來明尊卑別上下,是統治階層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志。

青銅鼎類型繁多,尤以方鼎為尊。方鼎于商代早期便已出現,鑄造工藝復雜,禮制級別甚高。在鄭州商城周圍的張寨南街、南順城街和向陽回族食品廠三個窖藏中,共發現十個大方鼎,被認為分屬早期的十代商王。殷墟王陵出土的商晚期牛鼎、羊鼎、后母辛鼎、后母戊鼎,更是確鑿無疑的王室重器。加之方鼎數量遠遠少于圓鼎,故市場價格歷有「一方頂十圓」之說。

此件方鼎為方體斗形柱足式,平面長方,方唇口沿外展,側邊對稱雙立耳。短頸,幾與腹部不分。腹膛較深,上闊下窄,呈斗狀,平底,四角承以四柱足。鼎耳外側減地作兩道凸起的弦紋,腹身紋飾分上下兩層:上層環繞八個環柱角型獸面紋,四個居鼎壁中位,鼻梁凸起,以成鼎之扉棱。雙目橢圓鼓隆,中心內凹,身軀向兩側展開,腿爪簡化,居于下方。另外四個獸面紋橫跨腹壁,鼻梁作鼎棱,僅存面部,省略身尾。下層中部留白,周圍飾三層圓鼓的乳釘紋。腹內壁一側,有銘文「邑父父乙」四字,乃簡式祭辭。

鼎壁的環柱角型獸面紋的角作半環形,中間有一短柱與額頂相連。這一紋飾初見于商代早期,至中期依然沿用,凸顯雙目或鼻基,五官及身軀其余部分采用較粗的陽線構成,不飾地紋,如一九七四年鄭州張寨南街出土的商早期獸面紋方鼎腹部紋飾(《中國青銅器全集》卷1第三五號),一九八二年山西洪洞上村出土的商代中期獸面紋鬲頸部紋飾(《中國青銅器全集》卷1第五八號)。乳釘紋是商早期方鼎的主要紋飾,一直延續到商晚期的殷墟二期。除上文提及的十個方鼎,還有一九九零年山西平陸前莊出土的商早期獸面紋方鼎(《中國青銅器全集》卷1第三七號)、一九八九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中期臥虎獸面紋方鼎(《中國青銅器全集》卷1第四六號),皆大量使用乳釘紋。

邑父父乙方鼎這一制式的年代上限在商早期晚段,代表器即鄭州博物館藏獸面紋方鼎(《中國青銅器全集》卷1第三六號),二者器腹形制和紋飾頗為類似。年代下限早于安陽郭家莊所出亞址方鼎(《中國青銅器全集》卷2第四四號),此鼎腹部變淺,扉棱、柱足皆已發展成熟,能看出明顯的演變痕跡。本件屬過渡階段,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乳釘紋方鼎同時或略早(《中國青銅器全集》卷2第四六號),是商代中期方鼎的典型器。

商代中期政局動蕩,這一時段青銅器存世較少,方鼎更為罕見,堪可寶珍。

拍賣品: 8147

銅坐龍

估價:HKD1,000,000 RMB880,000

年代: 金

尺寸: 高26.5 cm(10 3/8 in)重8305 g

參考:

1. 一件金代銅坐龍,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藏哈爾濱金上京歷史博物館

2. 一件金代銅坐龍,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

這件坐龍為青銅實鑄,龍的造型設計為弓身踞坐之姿,尾部上翹,雙前趾著地,后趾成有力抓地狀,銅坐龍整體造型勻稱,線條流暢,各部位呼應映襯,渾然一體,龍首比例稍大,但微仰的姿態,半張的龍口似在端視前方,比之已經發現的金代同類器物構思巧妙,造型新穎,鑄造精細,具有特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內涵。

此件金代銅坐龍從形象出發,認為是由不同種動物的身體器官組織結合而成,這些不同的動物身體器官形態反應著北方民族特殊的圖騰崇拜觀念,從而把金代銅坐龍作為金源文化的象征,既深入人心也是理所當然的。雖然金代銅坐龍是金初女真人沿用中原宋人制度的產物,并非女真人所獨創,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銅坐龍恰恰反映出金源女真人視中原漢文化為正統觀點,提現了金初女真帝王銳意進行漢化改革的決心,折射出了金源女真文化對外來文化虛心睿智的包容態度,而這多種良好的心理,正是金源文化不斷奮發進取民族精神的內在表現。

此件坐龍經多方學者考證,應飾放于大輦的頂輪之上,金初并無車輦制度,《金史》記載金代的車輦制度始于金熙宗,金初得遼之儀物,既而克宋,于是乎有車輅之制,熙宗幸燕,始用法駕,至于皇帝所乘之御輦以及有關御輦上的坐龍,《金史》記曰:「大輦,赤質,正方,油畫,金涂銀葉龍鳳裝。珠翠結云龍……頂輪旋耀葉,中有銀蓮花坐龍……」金世宗于大定六年(1166年)重新審定皇帝所用金輅的形制,規定將從前所用的金輅飾物進行改造,止用輅,軾前有金龍改為伏鹿,軾上坐龍改為鳳。據此可知,當時坐龍的形象也曾安裝在皇帝乘坐的輦輅的軾上。軾,是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據此可推斷此坐龍應為金代皇室的御用器物。

拍賣品: 8185

銅嵌寶麒麟尊

估價:HKD80,000 RMB70,400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高31.3 cm(12 3/8 in)重5030 g

拍賣品: 8188

御制銅胎畫琺瑯開光「西洋仕女風景」圖「螭龍」耳蓋杯

估價:HKD200,000 RMB176,000

款識:《乾隆年制》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總高12.1 cm(4 3/4 in)

來源:

1. 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編號1669

2. 香港蘇富比2002年10月30日,編號208

3. 加拿大私人藏家舊藏

4. 山中商會舊藏

拍賣品: 8189

銅點金葫蘆瓶

估價:HKD380,000 RMB334,4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高39.8 cm(15 5/8 in)重9480 g

此銅器為明代由蘇州工匠創造的一項新品種,是將金和銅這兩種金屬融為一體,工藝極其覆雜。制作難度大,尤其是制成體量較大的器物更為不易。此瓶為銅胎,敞口、細頸、鼓腹、底足外撇,瓶身束腰作葫蘆之形,線條圓潤,瓶底方框內減地陽文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書款,其下置有雕花底座。器身遍布灑金為飾,點點金片如漫天雪花,分布自然,寶光內蘊,與銅胎器身的古銅之色相得益彰,頗為巧妙;其瓶口、束腰及底足均雕飾花紋,精美的如意云頭紋、蕉葉紋及萬字紋布局規整,凹凸有致,琢刻精細,疏密得當,美觀而大氣。葫蘆瓶,因名于「福祿」諧音,且器形頗似「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各朝多有燒造,且材質多樣,為人們所喜,尤以宮廷最甚。本品銅質精良,比例得當,具有鮮明的乾隆朝工藝特色;且金片層次豐富,質感較強,使整器添以富貴華麗之感,予人高貴靜穆之美,通體氣勢宏偉,為皇家貴胄所用,為彼時銅器之佳作。

拍賣品: 8224

金嵌寶石王冠

估價:HKD300,000 RMB264,000

年代: 五世紀

尺寸: 長21.4 cm(8 3/8 in)重333 g

拍賣品: 8228

金鑲寶石手鐲一對

估價:HKD 280,000 RMB246,400

年代: 明

尺寸: 最大:外直徑7.6 cm(3 in)內直徑6.9 cm(2 3/4 in)厚2 cm(3/4 in)總重125 g

此對手鐲以純金為質,造型端莊,裝飾繁復,光感質地頗為奪目,黃中泛亮,可見冶煉之高妙技術,采用了累絲工藝,金絲纖細柔曲,密密匝匝,工藝極為精湛,手鐲中圈鑲嵌寶石和金色互為呼應,奢華無比,處處體現出宮廷金器,雍容華美之風范。

拍賣品: 8232

金鑲紅寶石「蟾」形頭飾

估價:HKD180,000 RMB158,400

年代: 清早期

尺寸: 長10.5 cm(4 1/8 in)重46 g

此件頭飾以純金為材,將金子制成極細的絲,盤繞制成蟾形,工藝繁覆,細致覆雜,令人嘆為觀止,背部嵌紅寶石,用以裝飾,蟾四周也以純金制成,花卉樹葉及云紋設計非常巧妙、生動,十分討喜,此物應為宮廷御用之物。

拍賣品: 8258

銅鬲式爐

估價:HKD120,000 RMB105,600

款識:「敘天倫之樂事」

年代: 清早期

尺寸: 直徑19.1 cm(7 1/2 in)重3240 g

私款爐乃書香門第之文房賞玩,用料精,工藝好,存世不多,可窺文人雅士之閑情逸致,亦可考詩禮人家的譜系傳承,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缎乱推鲌D譜》卷九,稱其為平口鬲爐,易達莊嚴肅穆之氣氛,歷來為烏衣門第所喜,傳承有序,流芳后世。此鬲爐爐行矮扁,體型碩大。整體圓潤,口薄頸深,平口起線,頸部深峻,三足沈穩,鬲爐中形美者,其造型之碩大渾厚,色質之靜穆精純,難以得見。其爐線條沈靜簡練,毫無拖沓之感,三足如頂梁之柱,托承全器。皮色盈盈古意,數百年之養護,更添顏色,上手輕盈則流光溢彩。緩撫則綿柔細膩,舒心悅目,實乃宣爐本韻也。底款「敘天倫之樂事」,線條覆腕轉蹙,逸態逐毫,古拙健勁。

拍賣品: 8259

銅鎏金佛前七供

估價HKD 800,000 RMB704,000

年代: 清康熙

尺寸: 最大:高28.2 cm(11 1/8 in)

參考: 一套清康熙銅佛前五供,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載于《慈寧宮花園》,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出版社,北京,2015年

「供」者,指佛道信仰中常見的供奉、祭祀用器,按其器皿數量而成不同的組合。按佛教系統而言,佛前供器組合的核心供養具為香爐、花瓶和燭臺,由三件開始,到四件、五件,乃至十一件、十三件的組合,這些組合在佛教用語中稱為「供」或是「具足」,意指具備充足,當中又以五供最為常見,即由一香爐、二花瓶和二燭臺所組成。按佛教《法華經》中所述:「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股菩诺茏訒怨┢魇⑤d香、花、燭等供品,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與禮拜。

本套佛前供器為「七供」,由一香爐、二燭臺、二花瓶、二香筒所組成,并附爐鏟兩把、香箸一對,全器器表均作鎏金處理。香爐為三足鼎形,圓口方唇,深圓腹,圜底束腹,爐頸兩側附方型大耳,耳形外侈,蹄形足,三足上各鑄一浮雕獅首,雙目圓炯怒視,獅額陰線蓮紋作裝飾,額下鑲有寶石。燭臺呈雙連盤式,全器分為燭托、中柱、托盤和倒鐘型底座幾部分。燭臺作照明用具外,亦有光明之意。香瓶由傳統花觚所演化而成,用于供奉鮮花祭物,在一般情況下會插放靈芝和孔雀翎,僧侶念經時,用孔雀翎蘸水向四周摔灑,或稱「散崇」,以示吉祥之意。此拍品中的香瓶形制為雙耳活環長頸瓶,唇口外侈,長頸,溜肩,垂腹,下承底座。香筒呈圓柱狀,筒身以多圈弦紋作裝飾,用于安放線香,香瓶與香筒均下承三層式底座,一二層間以六根弦紋柱平均分隔,二三層則作鏤空處理,并以一圈牛首支撐鏤空部分。最后,香鏟通常用來處理香灰;而香箸又稱「香筷」,用于夾取香品或處置香灰、炭火。

此套佛前七供能作成套保存,殊為不易,且全器沉穩莊重,簡約大氣,極為罕見,可遇不可求。

最后,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拍賣會的認可與支持!希望在2019春季拍賣會中,每位收藏家都能覓得自己的心水藏品!

資料由公眾號”Marchance-Auction”提供

熱門資訊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