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座城市,點亮一盞深夜的燈。”在南京熙南里的巷子里,一家書店為讀者們準備了一間“24小時書房”。讀者只需要登記信息、進行人臉識別,就可以在溫暖的燈光下一坐到天亮,享受愜意的閱讀時光。眼下,越來越多的“24小時不打烊”場景進入人們的生活,滿足新消費需求。連日來,記者走進一些頗有人氣的新消費場景,探尋城市“24小時生活圈”里的經濟新趨勢。
“24小時不打烊”書店、舞蹈室人氣足
“書店到了時間就一定要打樣嗎?”今年初,王帥接下位于南京熙南里的三余書社經營。每每到打烊的時間,王帥總會發現還有很多讀者意猶未盡。于是,他就在書店的一角辟出一間書房,24小時開放。“想讓大家在下班以后,或者是沒有時間限制地擁有一塊閱讀空間。”王帥說。
(相關資料圖)
隨著夜讀需求的擴大,24小時無人值守的自助書店,在許多城市里陸續出現。在南京老門東,一家僅有12平方米左右的24小時自助書店,將“夜讀經濟”和“貓咪經濟”相結合,不僅滿足了“文藝青年”的精神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喜歡“萌寵”的心理需求。停留在這里的游客互不打擾,或翻閱書籍、或擼貓,這種自助式無人打擾的模式,讓消費者可以暫時遠離“他人”的目光,享有一段屬于自己的靜謐時光。
與王帥在經營中發現需求不同,阿蔚和她經營的24小時自助舞蹈室一開始就鎖定了“精準”客戶,卻又在經營中發現了“偏差”。
阿蔚是一位舞者,2022年年底和今年7月,她與合伙人一起在南京陸續開辦了兩間24小時自助舞蹈室。“我們原本瞄準的消費群體非常小眾化,最基礎的群體是喜愛舞蹈的人,這其中又以年輕人,尤其是高中生、大學生為主。”阿蔚告訴記者,“后來我們觀察過一段時間,結果發現來預約使用舞蹈室的消費者有點‘雜’,有的可能是來練習舞蹈的,有的可能是來拍攝視頻的,有的可能是來唱歌、練習表演的……年齡也不固定,總之他們看中的是一個私密的、屬于自己的空間。”
自助式服務提供自由、輕松消費新體驗
在南京市上海路,有家門頭醒目的24小時自助酒吧。門店面積30平方米左右,里面布滿了各類啤酒裝置,沒有服務員,三三兩兩的顧客進入店內或拍照,或拿出手機掃碼點單、付費,喝上一杯啤酒。
自助酒吧經營者王先生介紹,“我以前開過美容店、服裝店,因為自己喜歡喝啤酒,2020年開了這家酒吧,那時候還是‘1.0版’,采用的都是手動設備;第二年是‘2.0版’,我把店內的布局做了重新規劃;現在是‘3.0版’,手動設備全部更換為了自動設備,店內所有設施都是‘智能化’裝置,燈光、音樂、空調等都可以網絡遠程控制。”在自助售賣模式下,王先生只需要定期到店補充貨品、處理衛生等問題,極大地削減了經營成本和管理成本。
對于經營成本的問題,阿蔚也有同樣觀點。“顧客在自助舞蹈室預訂時會得到一個開門密碼,輸入密碼后進入房間,根據使用時間段、房間大小進行付費,全程無人管理。這節約了人力成本,舞蹈室只有水電房租等支出,在城市里,這樣的經營成本并不大。”
“對我們經營者來說,‘24小時不打烊’自助售賣模式是一種輕量化的經營模式,投資不大又可以獲得回報。對顧客來說,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節奏快,愿意獨處,這樣的消費服務可以為他們提供更自由、更輕松的消費體驗。”王先生告訴記者,如今在城市核心區,24小時便利店、24小時健身房等“不打烊”的生活消費場景早已經存在,也慢慢地讓一部分消費者感受到了便利,這其中年輕消費者“自助”消費的意愿表現得更加強烈。
“24小時生活圈”提供消費多樣性空間
“24小時不打烊”適應了當下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是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一種消費需求,同時也為城市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值得關注的是,在“24小時不打烊”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夜經濟?這一問題,近來成為焦點。
根據某知名平臺研究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居民會在夜間外出活動或消費。其中,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的居民夜晚消費偏好度高。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夜經濟”在時間和場景上延伸了消費鏈條,反映了某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活力,依據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元需求,提供“夜游”“夜食”“夜購”“夜娛”等多種形式載體的服務,使得城市呈現出新場景、新業態、新消費、新風貌,江蘇也不例外。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在擴大服務消費舉措中,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24小時生活圈”。
江蘇省委黨校教授袁志田分析,在新的發展模式中,多樣化的需求至關重要。因此,擴大消費,不僅要在總需求中提高消費的比重,而且還要擴大消費的多樣性。消費的多樣性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費層級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了文化生活領域,二是文化生活領域里的消費越來越具有多樣性。如此一看,建設“24小時生活圈”提供了消費的多樣性空間。
“擴大消費,既需要完善收入分配這樣的‘需求側改革’,也需要‘24小時生活圈’這樣的‘供給側改革’,‘24小時生活圈’是新時代擴大內需的重要創新舉措。”袁志田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安靜 實習生 戴思賢
上觀號作者:交匯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