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經(jīng)濟 >

想起來實在有點尷尬|單讀八月 Pick

上一次閱讀別人的傳記,是在什么時候?

可能是在中學時期,大多數(shù)認知都來自課本,遇到陌生的困惑,第一反應是從書里找答案——當時這些人,在成長時期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可能是在束手無策的長大后,發(fā)現(xiàn)世界的面貌早已不是我所想象,現(xiàn)實的困境也遠非個人力量可以左右,只能求助玄學,或者尋找對照者——這些人在面對相似的困境時,是如何選擇的?


【資料圖】

但個人的經(jīng)歷,是否真正擁有可以跨越時代的參考性呢?在這個月的 pick 中,單讀編輯部以傳記為主題,收集了編輯們的個人書單,在長久以來共同的困惑中,嘗試找到個體差異之外的答案。

吸引我們的紀錄片

Documentay of the Month

01

布考斯基:生來如此

要推薦關于一個人的生平紀錄片,不免要先提提這個人和他的作品,因為他沒有那么有名。今年的 8 月 16 日恰逢布考斯基誕辰 103 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位作家,由古德拉克卜卜脆小組發(fā)起、磨鐵讀詩會聯(lián)合主辦、全國數(shù)十家書店聯(lián)合策展在線下同步聯(lián)動。103 這個數(shù)字也許沒有什么特別的紀念意義,但卻是布考斯基的作品在中國被大眾熟知的時候,我想。磨鐵讀詩會在過去幾年陸續(xù)出版了布考斯基的一系列作品,將這個為底層寫作的人帶到了地上。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臟老頭是在 2017 年,但已經(jīng)忘了是從哪里看到推薦他的書。也可能是《苦水音樂》這個書名吸引了我,出于好奇,想要尋來看看。一搜才發(fā)現(xiàn),僅有的兩本中譯本小說《苦水音樂》《郵差》都已絕版,孔網(wǎng)炒到 800 多,更加好奇,開始在各個書店搜尋,未曾想在一家沒抱希望的書店找到最后一本《苦水音樂》。我到現(xiàn)在都還記得打開《苦水音樂》看到那些文字的震撼,在布考斯基之前,我不知道原來小說可以這么寫,真誠到底、毫無保留、鮮活生猛、低俗粗濫,這才是生活吧。大部分人的生活沒有那么光鮮,不光鮮的事物人們也都不想提。談性、談酒,總會被批判評論,但布考斯基不在乎,因為這就是他經(jīng)歷的生活。

書里感受到的布考斯基,也許就如人們看到的那樣,一個臟老頭,一個老混蛋,一個生猛的酒鬼。但是看完紀錄片,你會知道,這個老頭,比你想象的更真誠,也更溫柔,老流氓也有無限柔情,老混蛋也有赤子之心。關于他為什么一生都在底層工作,窮困潦倒,仍要堅持寫作,也可以在這部紀錄片里找到答案。童年經(jīng)受家庭暴力的他,在第一被父親用皮帶抽打大叫,到最后一次不再發(fā)出聲,他的忍耐、痛苦都讓他去 type,type,type。他說,“你必須保留一個小燼,一個火花,永遠不要給任何人。因為只要你保持那個火花,你就可以再燃起最大的火焰,總有一天還會燃成大火”。就是這樣,他保留的火花有了機會。他的出版人為他專門成立了黑雀出版社,并供他全職寫作。紀錄片里也提到了他的幾位女友,不斷穿插他讀詩的鏡頭,有一幕是他讀到寫給一任女友的詩,瞬間哽咽,哭泣。他也不是高調的、驕傲的,他永遠是低沉的,帶著低沉的語調,他會溫柔地告訴記者,寶貝,如果你只看到了那些(低俗、性),那你真是個糟糕的讀者。紀錄片里的他在造魅、也在祛魅,他生來如此,“愛是來自地獄的狗,就是這樣。它有自己的痛苦,它生來就帶著自己的痛苦”。

02

終結一切戰(zhàn)爭:奧本海默和原子彈

“我們知道世界將會大不相同,有人大笑,有人哭泣,更多人沉默不語。”

諾蘭的最新電影將 20 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也最受爭議的科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重新帶回大眾眼前。而早在一個多月以前,一部奧本海默紀錄片就已悄悄上線。

為什么一位杰出且心懷善念的科學家,會想去制造一種前所未有的、足以殺死所有人的毀滅性武器?

為什么他認為制造出毀滅性武器,就能從此消滅地球上一切戰(zhàn)爭?

從支持向日本投擲原子彈到極力反對美國研制氫彈,這中間的思想轉變是如何發(fā)生的?

在明知是政敵擺下的“鴻門宴”,在愛因斯坦勸說他遠離政壇的情況下,為什么他還要堅持赴宴?

經(jīng)歷這一切后,奧本海默后悔了嗎?

在走近 IMAX 影廳感受震撼的核爆畫面和基里安·墨菲的精湛演技之前,不妨先透過這部紀錄片看看真實的奧本海默。

幫助我們思考的書籍

Books of the Month

01

日本 3·11 大地震后,坂本龍一在很長時間內都隨身攜帶核輻射檢測儀,早在 2004 年就投身反核運動的他,在地震后將更多心力投放于這一議題。他與大江健三郎等人共同發(fā)起“福島計劃”,在東京參與了“再見核電 10 萬人集會”,約有 17 萬公眾出席。

即使作出如此多的推動,反核也僅僅是坂本龍一人生的注解之一。在 71 年的人生中,他對于環(huán)保、反戰(zhàn)、教育等議題的發(fā)聲,并不因其在音樂領域的成就而被遮掩。相反地,對于社會議題的思考也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動因之一,使他開始擺脫音樂中像五線譜那樣“一定要有開始和結束的故事線”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在裝置藝術、電影評審等領域也有所成就。

這些不常被看見的坂本龍一,都在這本自傳中被講述。僅兩周就完成《末代皇帝》電影配樂的音樂家,也會因為被夏威夷的房產(chǎn)中介誘騙,原以為能夠升值的房產(chǎn)卻在一年后不得不拋售時,在書里寫到“想起來實在有點尷尬”;為病癥剛剛得到恢復,是否要接下《荒野獵人》的配樂工作而猶豫時,妻子勸說“你以為現(xiàn)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得到伊納利圖導演親自囑托配樂?癌癥復發(fā)死了也沒關系,接吧”,而在書中感慨“唉呀,她可真殘酷”。

盡管有活潑的話語出現(xiàn),這本寫于坂本龍一“與癌共生”時期的自傳,仍然處處顯露出告別的口吻。全書最后一句話“那么,我的故事就暫且在此結束”,最后一次向讀者發(fā)出提示與告別。但如同書最后所附的大事年表,他的新書剛剛出版、展覽即將開幕、展示個人藏書的空間也將要開張,坂本龍一生命中的大事記,并沒有停滯在生命停止的時刻。

02

對于一位像漢娜·阿倫特這樣難以定義的思想家,最好的傳記也許不是一部往日重現(xiàn)般的生活史,而是一部鑲嵌在生活之上(而不是之內)的思想史。

這也是《我愿你是你所是》的優(yōu)點所在:它沒有事無巨細地深入那個黑暗年代,選擇著重介紹阿倫特在黑暗之中與自我、與他人心靈的交往與思考。關于阿倫特生活的部分,作者僅僅白描出一幅流亡與關系的地圖,在地圖之上享受大量筆墨的,是她寫作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的上下文與思考脈絡。它讓你想要按圖索驥,去讀更多阿倫特的作品——就像書中記錄的她對《極權主義的起源》的辯護一樣,它不是歷史,而是在歷史視角下去看組成“漢娜·阿倫特”的要素,即從未間斷的理解與思考。

“我愿你是你所是”的名字可能令人產(chǎn)生誤會,它指的不是一個“做自己”的阿倫特,而是在奧古斯丁意義下去愛——進入人的內心深處,進入世界的真理深處——的阿倫特。即便書中有許多話語都可以映照當下的困境(為什么真假的界限變得模糊?為什么有苦難記憶的人不要孩子?),但阿倫特肯定會督促我們:自己想去。因為她不沉浸于歷史與未來,也不沉浸與某一種系統(tǒng)性解釋世界的理論。她想要的是當下的、對具體生活經(jīng)驗的察覺:“僅僅是思考我們正在做什么”和“面對和接受真實發(fā)生的事情”。

03

“歷史是無數(shù)傳記的結晶。”(卡萊爾語)了解一個具體的、小寫的人物故事,往往是我們接近一段“大歷史”的有效路徑。傳記寫作,在某種意義看,也可以說是參與對話現(xiàn)實、構建時代精神的一種實踐。正如許知遠在評述梁啟超新史學實踐時所說的那樣:

“梁啟超以借用甚至剽竊的方式,復制日本二手傳記,為中國社會注入新精神。借由噶蘇士、馬志尼到羅蘭夫人的故事,他帶領讀者從布達佩斯、羅馬抵達倫敦、巴黎,從 19 世紀穿越到18 世紀,看到革命浪潮風起云涌,專制被推翻又復辟,新民族從帝國中誕生……他尤其鐘情于遠方的流亡者、殉道者,賦予他們悲壯感、浪漫精神。在某種意義上,他也正追隨他們的腳步,在流亡中創(chuàng)造出關于中國的新價值、新理想。他的那些讀者,也很容易從這些歐洲面孔上,辨認出自己的困境與希望。”

在我看來,許知遠,正在以自己笨拙的方式,追隨梁啟超的腳步,了解他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做過的事。把梁啟超當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復雜的人、仿佛還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去接近、去理解,而不是把他看成一個“大人物”、“思想家”去分析、去蓋棺定論——在這個過程中,許知遠也在試圖重新理解自己和他的同代人。

04

“競逐名利是向前看”,什么人會向后看?“戀念情義”是王鼎鈞給出的答案。或許將這四部曲放在一期以“傳記”為主題的推薦里并不完全貼合,因為他不是在寫歷史,但處處又是歷史,不是為個人立傳,但向后看的又是自己流轉的一生。自傳與回憶錄,總歸都關乎人生,人生豈是只有自己。愿意寫下與自己一同漂泊在歷史大河中的各方小人物,是一個人的情義。

他用十七年的時間寫就了這四部曲,重新回顧過去五十多年的顛沛人生,從淪陷區(qū)的故里、成為流亡學生、參軍抗戰(zhàn)、到在臺灣三十年的變遷。從他平淡的回憶中,我們得以窺見“一代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還有覆巢之痛、艱苦抗戰(zhàn)、遷臺后經(jīng)歷的茫然、屈辱與疲憊。回憶縱然都是來自過去的聲音,但這聲音誠誠懇懇、平心靜氣、不煽不嘆。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料,不是單純地記錄往事,盡力呈現(xiàn)的是那樣動蕩時期中人的生活,是對生活觀察中的覺察。“昨日種種,作成了一個人”,這是一個從“什么都打碎了的時代”走出來的人在講述自己身上永遠的傷疤和痛。“沒關系,只要你長大”,今日讀他的書,浮躁的心在老人的這句話中似乎逐漸熨帖,但四部曲呈現(xiàn)的又是一個人真正長大后回望這詭異歷史對人的捉弄。

05

每個中國小孩都學到過這段歷史:清朝傾覆,國民革命,軍閥混戰(zhàn),日本侵華,新中國成立。但就如王賡武教授在《家園何處是》的“敘說緣起”中所述:“我們夸夸談論歷史的重要性時,其實無感于親身經(jīng)歷某段歷史時期的人們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我們往往訴諸文獻,試圖以此捕捉苦與樂的時刻,盡管這有助我們想象他人過往的片段,但我們太缺乏人們實際經(jīng)歷的故事。”因此,王賡武教授回望了自己和父輩親身經(jīng)歷的動蕩歲月,在回憶錄里寫作了許多生動的生活細節(jié),讓歷史門外漢的讀者也能津津有味(或眼含熱淚)地讀下來,感受一種濃郁又苦澀的家園情;與此同時,行文中他也保持了一名歷史學家的敏感,他身居南洋的多元文化,生于現(xiàn)代化轉型之際,同時接受中英雙語教育,于是,一個問題貫穿著他的敘事: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東方和西方之間,南洋和故國之間,到底什么是中國,成為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么。

06

第一次聽說夏目漱石是在《名偵探柯南》的假鈔制作案中,形象酷似漱石、錯被當作嫌犯的書店店長生氣地說:我才沒有那么不值錢呢!為什么夏目漱石不印在一萬元的鈔票上呢?

作為世界公認最能代表日本的作家,關于漱石的研究卷帙浩繁。作者約翰·內森從他個人的生命體驗入手,選取夏目漱石一生中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縱向打破線性敘事,提供更多的細節(jié)參照,橫向鋪開明治時期,一代文人在狂瀾中的命運交錯。

“生前是睡,死后還是睡,生命的經(jīng)過也不過是一場夢。只是,我無法理解為何如此,因而感到毀滅般的痛苦……”、“……我環(huán)顧四周,沒有任何東西召喚我去擁抱”,對何去何從的困惑貫穿漱石的一生。內森認為,漱石“將感性的小碎石高筑成一座修辭高峰”,個人主義成為他越來越清晰的核心議題:追求自我必將被排斥、忍受孤獨和生存的痛苦。

除了經(jīng)歷與作品的對照,書中漱石對馮·庫伯、惠特曼、彌爾頓、威廉·詹姆斯等人和其著作的態(tài)度,與日本俳句之父正岡子規(guī)超越友誼的情感往來,與門生間多達 2200 封的書信交流,無疑也提供理解日本現(xiàn)代化進程以更為直觀和多元的向度。

行文間,內森還數(shù)次在括號里妙語連珠發(fā)表銳評。漱石在采訪中坦言對自己的英語和文學理解能力越發(fā)沒有信心——“(那些選擇學外國語言文學的傻瓜們,一定能體會到這種絕望)”;漱石去往松山的一所中學執(zhí)教,對方應允了一份遠高于其他同行的薪資——“(我們不妨想象一下漱石狡黠的笑容)”……這些可愛又精準的吐槽,讓夏目漱石作為“人”的一面躍然紙上,其次才是他的作家身份。

妻子、門生、友人、作品中的夏目漱石不盡相同,他在文字世界里創(chuàng)造美,回到日常則多疑、暴烈、逃避、尖酸,讓人不禁搖頭翻白眼:可真討嫌。他似乎總在迷霧中不顧一切地追尋著什么,偶見一點光亮,很快又被更深的絕望籠罩。

早已洞悉“熱愛的事情并不會讓口袋里生錢”,夏目漱石疾病纏身、罵罵咧咧的同時,也從未想過放棄自己鐘愛的事業(yè),“無論小說引領他到哪里,他都要義無反顧地寫到那里”。內森筆下,夏目漱石留下豐盛的文本以饗后世無愧為文豪,但他卻幾乎從未幸福過。

加入 2023 單讀全年訂

尋找更多共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