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天府融媒·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8月1日晚,成都市望平街燈光漸起,還未散去的熱浪里,黃希康撥動古典吉他琴弦,讓音符流淌在街頭;九眼橋旁,徐琳琳和朋友彈響古箏,讓東方美韻散入夏風滿蓉城;高新區鐵像寺水街,伍空空燃情開唱,大運音浪翻越人海,點燃成都運動之夜。
成都大運會舉辦期間,成都市文化館招募了200余組成都街頭藝人、專業院團樂員和藝術院校師生作為城市音樂志愿者,以“點面結合”的方式,在綠道公園、文博場館、重點景區、古鎮古街、文化地標、特色街區等16個大運重點點位和24個常規點位開展1000余場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主題街頭藝術表演,讓大運音浪樂動全城,唱響青春。
青春音浪
成都安逸生活的鮮活注解
8月1日下午,成都市東郊記憶,街頭藝人徐見見在這里開唱。流行歌曲、抒情音樂是徐見見的拿手歌曲。自由的場地,簡單的裝備,青春的歌聲從這里飄揚開。
當天晚上,成都鐵像寺水街,街頭藝人伍空空以成都大運會推廣歌曲《喝彩未來》開啟自己的街頭“音樂會”。“Let's go say hi 蓉火照亮金沙的人山人海 熱情點燃世界的青春舞臺……”揮動雙手、邀請觀眾一起開唱,微熱的夏風、年輕的音浪,讓美好在街頭發生。
伍空空在街頭表演
成都大運會舉辦期間,成都文化館開啟“大運音浪——成都街頭藝術表演”,諸如徐見見、伍空空等街頭藝人走上街頭,唱響成都大運會的精彩音浪。天府藝術公園、成都博物館、春臺市錦、東郊記憶、黑膠廣場、寬窄巷子、城市音樂廳……美妙動人的旋律回蕩在成都各個城市地標和街頭巷尾。
以音樂為帶,鏈接大運會。伍空空介紹,音樂串聯起了成都街頭藝人和大運會的“緣分”。今年5月30日,成都大運會官方形象宣傳片《成都無邊界》上線,第2分35秒,天府熊貓塔下,就是伍空空正在進行街頭表演。“這一幕并不是提前策劃的腳本,而是一段真實的偶遇。”他回憶,自己當時正在這里表演,宣傳片拍攝導演和團隊則在不遠的地方吃飯。“聽見有歌聲響起,他們尋聲覓人找到我。”街頭表演,讓年輕人走向街頭,自由開麥,歡樂而歌,在《成都無邊界》導演程方看來,這樣的方式“很成都”,是成都安逸生活和城市氣質的鮮活注解。于是,這個巧然邂逅,被搬進宣傳片《成都無邊界》。
5月,“大運音浪樂動蓉城”中,伍空空與街頭藝人王宇、派星兒等街頭藝人合唱成都大運主題曲《城市的翅膀》;6月28日成都大運會開幕倒計時30天之時,伍空空作為原唱者,和成都街頭藝人翠兒、張梟雪、楊翔宇演唱了成都大運會推廣曲《喝彩未來》,以開放、輕松、快樂的姿態向五湖四海的游客說“你好”。7月,在“聽見大運 樂動蓉城”中,街頭藝人們又參與《Welcome to Chengdu》演唱,伍空空還在成都市高新區中演大劇院舉行的“大運留聲 共譜未來”活動中,參與大運歌曲街頭藝人專場音樂會演出。
用音樂為大運會加油,在不少街頭藝人看來,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徐見見介紹,作為成都街頭藝術表演“大運音浪”的參與者之一,從7月26日到8月9日,他每天下午從兩點半開始都會在東郊記憶進行一個半小時的街頭演唱。
街頭藝人翠兒透露,演出時,不僅會為觀眾帶來《成都》等大家熟悉的歌曲,還會演唱與成都大運會相關的歌曲,邀請大家為成都大運會加油。
國樂古潮
上演街頭最炫民族風
在街頭,不僅有歌聲,還有花式樂器演奏,用最炫國潮風拉滿大運會氛圍感。
8月1日晚,成都市音樂碼頭夜游龍門陣舞臺,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古風燈籠里的燈光漸起,一抹意蘊連綿的古箏聲傳來。這里,天籟箏樂團正開啟古箏專場秀,用國風喚醒街頭最炫民族風。
《漁舟唱晚》《高山流水》《青花瓷》等經典曲目在街頭流淌。古箏聲聲里,晚間漁舟的波中蕩漾、蘭亭集序的正韻風雅、出水蓮花的清秀雋麗、文人墨客的肆意揮毫……數十首箏樂,各具風韻,它們在城市空間生態、文化場景脈絡中展開,攜市民游客一起進入“大運箏樂時間”,讓人們沉浸在古風國潮的雅致里。
把國風潮帶上街頭
市民劉剛經過這里,就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他打開手機,將這美好的“一夜”收錄。“以往在街頭見到唱歌的挺多,這種樂器演奏還是很少見。和音樂廳里不一樣的是,街頭演奏煙火氣更濃。”
天籟箏樂團的許琳琳介紹,這次走上街頭表演的成員以“90后”“00后”為主,在演奏曲目上,既有中國傳統經典,又有當下流行音樂,“我們希望用青春的音浪,傳遞大運之聲,讓過往觀眾共享青春盛會。”
國潮古風席卷街頭。“80后”邱翔宇也帶上揚琴,在街頭開啟古風秀。為了和成都大運會主題更搭,在曲目選擇上,既有《茉莉花》等中國經典,也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國外經典,還有《成都》以及大運會主題曲等流行音樂。
街頭藝人和觀眾互動
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柔并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7月30日,邱翔宇在街頭表演時,吸引了不少參加成都大運會的運動員、媒體人等的關注。其中,一位外國友人圍著她的點位走了兩圈,不停打量。看出他感興趣,邱翔宇主動邀約“要不要試一試”。對方欣然答應。“揚琴都是通過持竹來擊弦的,要正確地持竹,食指和拇指握住琴竹,中指在琴竹下方……”簡單的教學下,外國友人簡單地敲擊出幾個音,不禁手舞足蹈,臨走時還意猶未盡。
在邱翔宇看來,大運會期間,將國樂搬上街頭,可以更好地展示國潮,讓更多人看見東方美學,“不能進入賽場當志愿者,希望以這種方式,為大運會助力喝彩。”
音樂漫游
讓街頭歡樂開麥
成都街頭藝人已成為成都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和城市名片,大運歌曲與街頭藝人深度聯動,讓音樂全民共享,讓運動融入生活,將大運之聲傳遞到城市大街小巷。
在東郊記憶,觀眾劉悅還邂逅了一次難忘的表演。柔美綿長、悠揚動聽的牛角琴聲響起,奏響遠古的絕唱;舞臺上,充滿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聲將一個個故事在觀眾眼前深情講述。臺上表演者來自“索朗牛角琴藝術團”。索朗牛角琴藝術團團長李亞林介紹,樂團所使用的牛角琴拉弦樂器藝術誕生在金沙江流域,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我們通過快閃的街頭演藝形式,將這種獨特的文化呈現。”李亞林表示,為了更貼近年輕人的娛樂習慣,樂團還大膽創新,使用搖滾、通俗等現代唱法來唱老歌,傳遞青春活力的文化面貌。
成都街頭不僅展示著城市古老的歷史文化,也讓更多人青春發“聲”,歡樂開麥。當《成都》響起在街頭,伍空空邀約大家一起合唱。鐵像寺水街,圍觀的觀眾打開手機燈光,揮舞著雙臂,唱起熟悉的旋律。“我還通過直播,讓更多人看見成都的美好夜晚,青春活力音樂嗨炫。”7月31日晚的東郊記憶,黃希康撥動古典吉他的琴弦,開啟街頭吉他彈奏。《鏡中的安娜》《橄欖項鏈》《阿爾漢布拉宮的回憶》……聲聲樂動人心。幾曲結束,有人上前邀約,“能不能下次演出帶上我,我也想在街頭表演。”
錦江邊,同樣不乏街頭藝人的表演。人們圍坐河邊,感受著晚風拂面,音樂入心的美好。游客陳玥然說,“在這里,感受到成都的治愈力。”
成都音樂歷史悠久。從金沙出土的樂器中還有兩件經過兩三千年至今仍能敲擊發聲的石磬。漢代開始,成都就是聞名遐邇的古琴之都。司馬相如撥動“綠綺”琴,《鳳求凰》曲響徹琴臺;張孔山“七十二滾拂”《流水》,《天聞閣琴譜》有今傳。永陵博物館藏有石刻“二十四伎樂”浮雕,是我國目前唯一完整反映唐至五代時期宮廷樂隊組合的文物。
大運音浪,樂動蓉城
如今,走上街頭,這樣的音樂之韻,用青春化的方式延續。熱鬧的街道、生動的場景、藝術的氛圍、自在的交流……街頭就是一座城市具體而真實的界面,上演和注解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氣象萬千”。
成都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街頭藝術表演點位還將串聯成11條城市文化體驗觀光線路產品,豐富市民游客們的文化體驗需求,用街頭藝術為成都添加一道道流動的文化風景線,向全國、全球展現獨屬成都的文化魅力和特色。
帶上“蓉寶”去街頭秀一段琵琶二胡,吹響清越婉轉的竹笛祝福“大運會”……不論是時尚潮流的流行樂曲,還是清脆悅耳的民歌民樂,傳統而不失新意的街頭表演,把青春音浪穿點成線,把成都唱給世界聽,也為成都寫下生動的大運會音樂注腳。
(成都市文化館、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