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磊
(資料圖片)
近日,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努力實現汽車行業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為保障目標實現,《工作方案》聚焦消費、供給、產業鏈、基礎設施等領域提出7項工作舉措。
政策推動行業發展
汽車消費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約10%,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有利于促進消費升級,加快形成強大的內需市場。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565萬輛和萬輛,同比分別增長%和%,產銷量實現同比穩步提升。分季度看,一季度,整體車市處于負增長狀態;4月以來,在同期低基數影響及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汽車市場持續好轉,產銷量延續增長態勢,行業發展趨勢良好。
為最大化發揮汽車行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本次《工作方案》結合行業發展實際,明確提出行業發展目標:2023年汽車銷量力爭實現270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90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0%;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左右;2024年,汽車行業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汽車行業今明兩年目標能否達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能源汽車。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滲透率快速提升。今年前7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萬輛,同比增長40%,滲透率達到%,市場規模保持全球第一,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汽車作為出口“新三樣”產品之一,是促進我國優勢產業出口、支撐貿易向好的關鍵。鑒于當前外部環境依然復雜,一些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消費需求依然不足,行業運行仍面臨較大壓力,企業經營仍有諸多挑戰。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關鍵時期,通過消費端發力來促進生產端的技術迭代和升級,以持續保持領先優勢,仍需政策支持。
實際上,近段時間以來,我國出臺實施多項促汽車消費政策,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今年6月1日起實施的部分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政策,在實施首月便減征71億元,減征車輛達萬輛,有效促進了汽車消費。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出補貼優惠,如深圳、沈陽、杭州、濟南、南京等地近日開始發放新一輪購車補貼。
在經歷全產業鏈轉型、價格大戰之后,汽車行業正加速變革。未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汽車消費需求具有較大增長空間,汽車產銷量有望保持良性增長。
金融促產業穩增長
汽車行業穩增長既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扶持,也離不開金融的資金支持。大力支持汽車行業發展是金融踐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
搭建多層次融資渠道,滿足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金融機構應發揮產品優勢,為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投融協同”的綜合金融服務,促進產融合作。探索以“貸款+外部直投”形式支持初創期、成長期企業發展,更多發放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支持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用好發債融資補貼項目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汽車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企業債等公司信用類債券。通過投貸聯動、銀團貸款等方式為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加強關鍵領域研發、加速成果轉化和擴充產能提供資金保障,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效應,鞏固國際競爭優勢。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擴大汽車消費。加大汽車消費信貸支持力度,探索開展線上貸款產品創新,采用數字化新型風控手段,提升客戶流程體驗,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方案。深化與汽車品牌合作,圍繞銷售網絡開展汽車金融服務。健全價格形成機制,根據歷史數據、行業經驗、市場情況等因素,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科學厘定汽車保險費率。支持車企設立汽車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為汽車消費提供專業化金融服務,進一步提升汽車消費便利度。
優化跨境金融服務,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出海”。發揮境外金融機構區位優勢,為企業境外生產和銷售提供包括國別風險預警、國際結算、汽車消費金融等服務,支持企業拓展海外銷售渠道和客群。指導企業基于“風險中性”原則開展遠期結售匯等匯率避險業務,降低匯率風險敞口。主動為企業提供涵蓋人民幣貿易融資、結算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提高跨境人民幣使用便利化水平。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風險保障和融資增信作用,開展保單融資合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優質汽車產業鏈企業在境外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在企業發行、托管和資金使用等環節提供便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