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股票 >

“云南好人”黃遵錫:綠色生態工藝的不懈追求者

“被評為云南好人,是組織、同事、家人及親友對我的信任和期望,我覺得自己離張桂梅、楊善洲等人物的差距還很大,未來一定會以他們為榜樣,保持對社會及他人的愛心、良善,對社會發展做力所能及的貢獻,努力活成一個問心無愧的好人模樣。”

8月17日,云南省委文明辦張榜公布的2023年第一批“云南好人”名單中,云南師范大學二級教授黃遵錫赫然榜首。


【資料圖】

黃遵錫,男,漢族,1964年3月出生,民盟盟員,第九、十屆云南省政協委員。多年來,黃遵錫及其科研團隊用綠色生態工藝代替傳統技術造福社會,解決了酶資源挖掘、酶基因高表達及酶應用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創制了一系列酶制劑,分別應用于飼料、皮革以及能源等傳統行業,極大地減輕了環境污染。黃遵錫在教學過程中致力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富有實踐性的創新創業活動。

在云南師范大學生物研究工程中心的三樓走廊酶工程宣傳板塊,這些介紹格外引人注目:“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授權專利40余項,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這些是黃遵錫和他的團隊獲得的獎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國家重大產業化項目、云南省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等各項研究基金30余項……”這些是黃遵錫主持及其團隊參與的科研項目;“中國食品學會酶制劑分會理事,云南省微生物與遺傳學會常務理事,云南師大生物能源持續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這些是黃遵錫擔任的社會職務。

故事始于1988年。那一年,黃遵錫從第三軍醫大學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畢業后來到云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啟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育人之旅。這一待便是30余載,幾十年光陰如梭過,實驗室和教室成了陪伴黃遵錫最親密的朋友。

“做科研,最需要的就是專注”

采訪黃遵錫當天下午五點多,他剛從實驗室出來,進入辦公室后,沒來得及喝上一口水,就開始埋頭翻閱桌子上堆滿的書籍和資料。傍晚的余暉暖暖地撒進來,把他伏案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黃遵錫的學生說,這樣的情形是常態,甚至在很多時候,由于過于專注,他完全不會注意到進來的人。

在植酸酶的研究過程中,黃遵錫帶領的團隊直達工廠第一線,一呆就是半年多。工廠24小時不停工,為了更好地獲得實驗觀察結果,黃遵錫常常蹲守在機器旁,從日出到日落。

專注”是黃遵錫科研工作的特點,更是他多項科研成果成功的秘訣。

“做科研,最需要的就是專注。現在社會的節奏太快了,但是我們做科研的人,不能只圖快呀。一個科研怎么可能今天開始做,明天就出結果?好幾個月、好幾年那是常有的事。我們要再慢一點,再專注一點,再耐心一點。”黃遵錫笑著說。

他花了3年的時間去做“飼用酶高效表達與產業化推廣”,花了4年的時間去做“大額牛胃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研究及木質纖維素分解酶類功能基因研究”,花了5年的時間去做“耐熱耐甲醇高轉化率脂肪酶基因工程菌構建及在生物柴油制備中的應用”。面對“抗生素大量添加、濫用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這一課題,黃遵錫教授團隊歷時近20年,創制了飼用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新產品及其應用方案。這一成果已在國內外飼料養殖企業中進行了產業化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可每當提起曾經取得過的科研成果,黃遵錫卻會有些不好意思地擺擺手說:“這些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團隊每一個人的奉獻,實驗室里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過去的成績也都過去了,眼下和未來才是重要的。”

“要努力為生態環境建設發光發熱”

“科研如何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是黃遵錫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的問題。在多年的科研教學之中,他從來沒有忘記一名知識分子身上的責任與重擔。

2001年,黃遵錫遠赴美國做訪問學者。那時候國內生產的各種酶制劑主要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育種,酶的發酵單位低、成本高,無法與國外大公司進行競爭,國內少數基因工程酶制劑品種如糖化酶、淀粉酶等都是從國外購買或引進的技術,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那時候,當看到自己國家與別國的差距時,會覺得很失落。但我想,這也是一種動力,激勵自己去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歸國后,黃遵錫帶領團隊與北京大學合作,對國外畢赤酵母表達系統進行改造,建立高效的酵母表達體系,同時建立了畢赤酵母高密度發酵工藝、后處理工藝、自動控制體系及與之對應設備的設計與制造,從而實現了畢赤酵母生產酶制劑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以此系統生產的植酸酶、木聚糖酶等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酶制劑產業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實現了大量產品的產業化生產,并能與國外產品進行競爭。與此同時,團隊也建立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里氏木霉、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桿菌表達系統。

“用綠色生態工藝代替傳統技術,在提高生產的同時,最大可能地減輕環境污染。”這是黃遵錫和科研團隊追求的目標。

在生物能源開發方面,在國家863項目支持下,其團隊解決了燃料酒精生產關鍵酶-普魯蘭酶,促進了石化能源的替代進程;開發了高轉化率低溫酸性脂肪酶,開發了酶法生產生物柴油的新工藝,使生物柴油轉化率、能耗、廢物回收都有較大改進。

以往的皮革制作工藝由于有大量硫化物、氨氮、三價鉻的排放,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他們針對國家倡導的綠色皮革生產工藝,創造性地開發了皮革用彈性蛋白酶、堿性脂肪酶,不僅大大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還提升了皮革的品質和性能,對提高制革工業的清潔生產水平和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于2015年與四川大學一起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云南把‘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作為三大定位之一,我們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發揮科研工作者的優勢,積極推動成果轉化,努力為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建設發光發熱。”現在,黃遵錫和團隊正在開展家畜飼料酶制劑的研究。該項研究將極大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促進家畜飼養的綠色喂養,從而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水平。

“教學是一種傳承”

除了科研,黃遵錫還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工作,主講包括《微生物學》《基因工程概論》《酶工程》《環境微生物學》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近幾年,他年平均工作量達到900學時。

“我更喜歡教師這一角色。”從教36年來,黃遵錫致力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生物技術課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相結合,以自身的科研特長帶動和指導學生參與各類富有實踐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科技競賽等活動,獲得了包括省級、國家級大創項目,科技競賽,省級優秀畢業論文,云南省博士新人獎等教學成果獎100余項。

“很喜歡黃老師,他總是笑瞇瞇地為我們授課。他很慈祥,就像家中親切的長輩。每當有不懂的地方去問老師,不管這個問題是簡單還是復雜,他都會耐心解答。”“黃老師經常在課堂上為我們講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他就是一個行走的百寶箱,好像無所不知,真的超級厲害!”同學們對他的欽佩總是溢于言表。

……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他們總會將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無私傳授給下一代,讓更多的人能夠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在黃遵錫看來,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從不沖突。

課堂上,黃遵錫經常引導學生們進行創新型思維。“創新是我們國家最需要的東西之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需要創新,也需要把創新帶到課堂上。”實驗室里,他會對任何細節、過程、數據嚴格把關。遇到學生做得不對的地方,他會指引大家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除了耐心指導,很多時候也會上手操作示范,引導和帶領學生探索未知領域。

說起自己的學生,黃遵錫的嘴角總會掛上一抹笑容。是贊許,是欣慰,是期待。他說教學是一種傳承,自己就是那個師傅。他會把自己所學的一切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并希望在將來,學生能做得比自己更好,走得比自己更遠。

關鍵詞: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