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新三板 >

環球新消息丨德外交官炒作“21世紀核心沖突將在美中之間”:德國“必須知道站哪邊”


(資料圖)

“德國外交官稱,21世紀核心沖突將發生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塔斯社7月2日以此為題的報道稱,即將上任的德國新任駐俄大使亞歷山大·蘭姆斯多夫在接受德媒采訪時做出這一表態,這位外交官還炒作稱,德國在某些關鍵領域“某種程度上過于依賴中國”。對于這種打算“擺脫對中國依賴”的論調,此前已有不少德企CEO明確表示,與中國“脫鉤”毫無道理可言。

塔斯社說,亞歷山大·蘭姆斯多夫在接受德國《星期日世界報》采訪時稱,“作為德國人,我們必須清楚,在全球范圍內,我們不是一個小角色,但我們也不是一個超級大國。21世紀的核心沖突將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演變。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站在哪一邊。”

“作為歐洲人,我們需要團結起來,站在我們的民主伙伴一邊。”蘭姆斯多夫還聲稱,“我們看到,在當前軍事形勢下,跨大西洋合作是多么重要。”

圍繞歐洲對華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月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希望歐方摘下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排除外部干擾,堅持戰略自主,形成獨立、客觀的對華認知,奉行積極理性的對華政策,這最符合歐洲利益。

塔斯社繼續稱,蘭姆斯多夫還提及,德國在某些關鍵領域“某種程度上過于依賴”中國。蘭姆斯多夫聲稱,沒有人會強迫德國企業減少在華業務,但他們應該意識到,如果美中之間發生重大沖突,中國市場可能會對他們關閉,他們的生存可能會受“威脅”。

近幾個月內,部分德國政客頻繁拋出所謂與中國“脫鉤斷鏈”的說法。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議員塞維姆·達格德倫日前結束訪華行程,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如果沒有和中國的密切合作,德國除了面臨重大社會動蕩之外,還有可能面臨自我孤立和工業衰退。所謂對華“脫鉤”“降低風險”的做法對德國和歐洲經濟而言愚蠢至極。達格德倫表示,德國政府不應參與美國正在推行的對華對抗政策當中,應該加強與中國的關系和對話,并倡導歐盟推行獨立的對華政策。

而在今年5月25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德國GDP環比下滑0.3%,而去年第四季度德國GDP下滑了0.5%。連續兩個季度的經濟萎縮,讓德國經濟陷入了技術性衰退,令外界對于歐洲這個最大經濟體可能避免衰退命運的預期受挫。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當天在記者會上回答中德經貿關系的提問時也列出數據稱,至2022年底,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重要的投資目的地。2022年德國對華投資25.7億美元,同比增長52.8%。

美國彭博社5月24日撰文稱,德國的企業巨頭們無視朔爾茨政府呼吁降低對華依賴,仍然在堅守中國市場。這些德企老板們正尋求將商業利益與俄烏沖突加劇下的政治擔憂拆分開,這一方面體現出德國對俄羅斯能源一定程度的依賴,另一方面也表明這些企業對華聯系更加密切。梅賽德斯-奔馳CEO奧拉·卡倫紐斯今年4月在接受德國《圖片報》采訪時表示,放棄中國對德國工業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全球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歐洲、美國和中國——交織得如此緊密,與中國脫鉤毫無道理可言。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