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聚焦 >

給孤殘孩子建個“家”(延伸閱讀)

不停折返于樓道,小安(化名)一個人嘴里念念有詞。瞅見窗外投射進來的陽光,伸手去抓,笑出了聲。

父母是誰,家在何處,14歲的小安說不清。“孩子是腦積水,智力只有4歲兒童的水平。”西寧市福利院院長王莉說,目前,福利院有110名兒童,像小安這樣的重病殘疾兒童,比例高達96%,“不僅肢體殘疾,而且多是腦癱、苯丙酮尿癥等疑難病重癥患兒。”

“基本上都沒有自理能力。”護理部主管王鳳冠說。護理部有27名工作人員,三班倒,保證全天候有人值班、照料孩子。

“很多嚴重腦癱的孩子,既不會坐也不會說話,吃喝拉撒都不離人。”特教部主管孟倩說,康復治療人手緊張,但我們從未出現“斷檔”。

除了集中供養,福利院還組建了“類家庭”——“心寧家園”。“就設在福利院,米面油鹽等院里統一配送。蔬菜、水果由我們自己為孩子采購。”“愛心媽媽”張鳳英說。

“安排言語、認知和行為能力程度不同的孩子在一個家庭里,通過聘用有教養經驗的夫妻和他們生活,讓孤殘兒童獲得相對完整的‘家’的感覺。”王莉說,“類家庭”模式中,“愛心爸爸”白天外出工作,“愛心媽媽”24小時照顧孩子們的起居飲食,每月有2000元工資。

政府財政拿錢,殘疾兒童受益。王莉說,“每個入院兒童西寧市財政補助每人每月220元,青海省民政廳補助每人每月1000元。”

王莉介紹,福利院的醫療費用需上報城中區民政局大病統籌報銷,報銷比例從40%到60%不等。

“目前,我們院已集醫療、護理、康復和特教于一體。”王莉說,有11位老師拿到了康復資格證,西寧市兒童福利院“重度殘疾特教班”也正式掛牌,院內兒童均已注冊學籍。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2日 08 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