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廣州市青少年錦標賽各項目緊鑼密鼓地開展,計劃持續至10月,合計舉辦42個體育項目的角逐。南沙區成為今年各區中的“黑馬”,截至目前,南沙區參加完賽的27個項目中,獲得26金、38銀、38銅,共計102枚獎牌,金牌及獎牌總數均較往屆翻番;足球、籃球等11個項目實現金牌零的突破,共13個項目奪金;總參賽項目達31個,數量較往屆增加4個。
(資料圖片)
南沙區青少年競技體育成績的明顯提升,與其去年在全市首創推出的“無圍墻式”青少年業余體校機制密切相關。在我國競技體育培養體系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一直沒有傳統體校的南沙,以區內中小學校和運動基地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借道”體教融合形成了后發優勢。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走訪南沙體校、訓練基地、學校發現,在近一年的無圍墻體校建設過程中,體校教練走進校園,發揮起體育系統、教育系統和家庭三方的關鍵紐帶,提升校園體育專業性,校方和家長對南沙青少年競技體育的參與度也明顯加強。在專家看來,無圍墻體校模式是青少年競技體育人才選拔培育的有力探索,南沙應發揮地域優勢,積極爭取廣東、廣州以及周邊城市的多方體育資源,才能培育出區域特色的優勢項目。
強化以賽促訓,體校、學校、家長三方形成合力
7月中旬,在南沙體育館里,廣州市青少年武術套路錦標賽現場“刀光劍影”,一群8、9歲的稚童身著武術服,一招一式穩準狠,英氣十足。武術套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成為特設項目,2020年入選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是凝結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體育競技項目,在南沙也擁有了較長時間的青少年競技體育訓練基礎。今年,南沙區武術隊斬獲4金、6銀、4銅共14枚獎牌。
“南沙有一位優秀隊員超齡了,不然我們取得的成績會更好”,南沙區少年宮科體部田超介紹,一個月前,南沙區武術隊老隊員黃焯彬作為廣東隊員,參加在新疆舉辦的2023全國青少年武術套路錦標賽暨第十一屆亞洲青少年武術錦標賽選拔賽,獲得男子A組南拳第二名、南刀第三名、南棍第二名。
當老隊員在全國賽事獲獎的喜訊傳來,南沙區武術隊里的孩子們和家長也十分興奮。“黃焯彬的職業體育生涯才剛剛開始,但是他已經堅持了十年訓練。運動員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老隊員不斷取得好成績,學業和事業有了更好的發展,對新隊員和他們的家長都是莫大的鼓舞。越來越多家長愿意給孩子報名參加訓練,也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田超說道。
以賽促訓、以賽選拔,一直是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選拔的重要機制。南沙區青少年業余體校總教練方文告訴記者,在今年的市青少年錦標賽中,南沙區皮劃艇、足球、網球、高爾夫等多個項目的成績均取得了質的飛躍。其中,南沙參加了足球項目全部8個組別的賽事,并且在女子兒童組比賽中實現了金牌突破,在全市青少年足球體育領域引起了關注與討論。
“競技體育是殘酷的,無論差距是幾毫秒、幾毫米,大家只會記住第一名和打破紀錄的人。”方文說,競技體育的魅力也在于此,在持續參加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的賽事過程中,運動員通過比賽交流、環境激勵,可以實現快速的成長和突破。因此,今年南沙體校積極組織區內學生參加各類市、區賽事,也得到了學校、家長的支持。區內青少年運動員在比賽中不斷學習和突破成績,更難得的是適應了專業的訓練節奏,參賽信心也越來越足。
體教機制融合,選材面和訓練資源在校園鋪開
我國推動“體教結合”已近40年,如今體育生憑借成績獲得高校特招等渠道進入高等學府,對于發展青少年體育產生了良好效應。但是,在中小學階段,青少年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規模和各方投入資源,都仍與國外先進區域有較大差距。
去年9月,南沙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區教育局聯合各中小學、項目訓練基地,在全區首批設立30個青少年業余體校訓練基地網點學校(含一校多區)和7個項目訓練基地。隨著基地掛牌,區內青少年競技體育人才的選材面、訓練資源全面鋪開。
南沙皮劃艇基地負責人教練趙蓉蓉告訴記者,“過去我們招募運動員真的只能是滿街拉人”,她坦言,只要是遇到身體條件、性格、興趣等方面適合練皮劃艇的,自己就忍不住上前與孩子、家長攀談幾句,但是往往成功率非常低。無圍墻體校機制建立之后,可以走進校園選材,“學校和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今年我們皮劃艇項目成績進步的最大助力”。
在南沙無圍墻體校探索實踐中,體校教練既是區隊項目的教練,也是學校的體育老師,圍繞各網點學校的訓練項目,開展選材、組隊、訓練、運動員注冊、比賽等工作,將體育人才培養融入教育場景。2021年,總教練方文、武術項目教練黃穆升、皮劃艇項目教練鐘曉玲共同加入南沙體校,為南沙體育教練人才注入了強勁活力。其中,方文本科就讀于武漢體育學院,曾于2013至2017年蟬聯湖北省大學生運動會男子鉛球冠軍,后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體育大學取得了體育專業碩士學位,擁有豐富的體育參賽、裁判和團隊管理經驗。
方文表示,學生們過去只有周末可以在體校指定場地集中訓練,如今,南沙在30家網點學校開設了足球、網球、帆船、高爾夫、武術、柔道等16個項目,讓競技體育走進校園,日常訓練日益規范化。“孩子的天性永遠是愛玩、吵鬧的,運動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之余充分釋放天性、強健體魄。對于具備優秀潛質的孩子,他們可以在更加熟悉、開放的環境中開展運動訓練,也避免了長期封閉訓練帶來的諸多困擾。”方文說。
聯動省市資源,打造區域特色的競技體育優勢項目
無圍墻體校機制落地取得了良好開端,但是,在網點學校和基地持續建設、市區級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銜接等領域,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機制。
田超分享,與傳統體校相比,目前南沙無圍墻體校的日常訓練強度仍有較大差距,小隊員入選市隊之后難以適應訓練環境的情況也普遍存在。趙蓉蓉則認為,目前訓練基地雖然引入了國家冠軍級的專業教練,但是在訓練管理人才和基礎設施方面,難以得到與傳統體校水平接近的政府資源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網球、帆船、高爾夫等運動項目在南沙區已逐漸形成了市場化發展模式,并且場地資源優于全市甚至周邊地區。在本次廣州市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中,南沙區隊獲得了6金、2銀、1銅的突出成績,南沙高爾夫球會項目經理何昆鵬告訴記者,“高爾夫項目要打出好成績,必須要有練習場支持,而球場費用較高。南沙區隊發揮了有高爾夫球場的優勢,近三年來,南沙高爾夫球會為有潛質的隊員提供免費或優惠下場訓練的支持,還有固定的專業教練指導,大大提高了隊員的實戰水平。我們的隊員團隊凝聚力也會更強,為了代表南沙參加這次比賽,許多隊員也放棄了出國參加其他排位賽的機會。”
在暨南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主任、教授吳延年看來,南沙無圍墻體校的建設應突出區域特色的優勢項目,一是打通向省市輸送體育人才的渠道,二是與東莞等周邊體育強市緊密聯動,三是充分調動家庭、社區、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發展青少年競技體育人才的新型培養機制。
“南沙區足球、網球等項目的群眾基礎和俱樂部氛圍都比較好,近期又陸續在全國和省市級的比賽中需要了突破性的成績,應該利用好這些優勢,爭取省市支持,把一些項目的培訓基地布局在南沙。” 吳延年說。
南沙區作為廣州唯一沿海區域,已在帆船項目創新開展了廣州市隊區辦模式。南沙青少年帆船隊代表廣州隊,在2022年廣東省運動會項目獲得團體第五名佳績,兩名隊員獲評國家二級運動員。目前,南沙帆船協會依托游艇會,聘任多名擁有世界賽冠軍成績的專業教練,建立起一支廣州本地學校青少年組成的運動員隊伍,并且與多所南沙的中學合作,每周開設帆船課程,讓青少年帆船在校園扎根。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